人物

学者 · 名家

“痴”花护叶三十载,引来满园“国色”香(图)

凋敝的洛阳市郊区苗圃变身国家牡丹园,牡丹“活字典”刘改秀功不可没

2020-06-12 09:21:1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当年,听闻她要走,苗圃领导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极力挽留

  ●她是牡丹“活字典”,一眼就能准确辨认900多个牡丹品种

  ●她培育命名了23个新品种,四处“搜寻”引进牡丹,丰富了种质资源,延长了花期,加上研发的反季节催花技术,使洛阳牡丹文化节由原来的10天延长到40天,基本达到“花开花落随人意”

  ●民国初期,洛阳的牡丹品种仅剩50余个。如今,国家牡丹园拥有国内外牡丹种质资源1362个,牡丹200余万株

  “姑娘家喜欢花,你就去花卉组吧!”苗圃场长的一句话决定了她一生的事业,那一年,刘改秀是刚刚从农校毕业的青涩丫头。

  如今,昔日“姑娘家”已是年过半百的资深牡丹专家,而当年荒凉偏僻的郊区苗圃则成了享誉业内的国家牡丹园。

  望着把30年青春韶华尽情挥洒在其上的这500亩“国色天香”,无法言说的感慨涌上洛阳市中心苗圃(国家牡丹园)副主任刘改秀的心头。她就像园中的牡丹,春来时为众人带来满园缤纷,春去后又恬静地隐匿在一簇簇绿叶之中,矜持、低调而内敛。

  扎根牡丹园 初心不改30年

  从卷起行李想跳槽,到一家三口移居美国也不干

  1990年7月,家住洛阳市西工区红山乡下沟村的刘改秀从河南省南阳农业学校园艺专业毕业,同年10月分配到洛阳市郊区苗圃,也就是如今的国家牡丹园。

  刘改秀没想到,她毕业前对工作的设想与现实竟如此悬殊:眼前的郊区苗圃,荒凉偏僻,交通不便,连围栏都没有,任由附近村民来回穿行,还时有牛羊光顾。

  “姑娘家喜欢花,你就去花卉组吧!”苗圃场长一句话安排了工作。但当时的郊区苗圃主要种苹果树、桃树、葡萄苗等,牡丹苗圃偏居一隅,只有60亩。

  苗圃的工作辛苦而单调,整日在大田里锄地施肥,和干农活没什么两样。园里几间旧瓦房就是职工宿舍,跑风漏雨,当时一起分来的3个大中专毕业生跑了两个。

  为了留住人,苗圃领导不让职工过周末,连续加班,减少与外界接触。看着一起来的同伴和身边的老技术员纷纷离去,刘改秀一次又一次动心思要走。有一次,她也打包好行李,准备动身去郊区种子管理站工作。

  当时的古都洛阳,牡丹名片正享誉海内外,牡丹旅游与产业方兴未艾,但关于牡丹研究的许多课题还是空白,牡丹栽培育种、科研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听闻她要走,苗圃领导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极力挽留。

  “当时技术员都陆续跳槽了,如果我也走了,牡丹苗圃就没技术员了。再说工作也顺手,大不了再吃几年苦吧!”刘改秀想想已经照顾了好几年的牡丹园,终究有些舍不得,思前想后,还是决心留下来。

  老技术员走了,她就拿着他们留下来的牡丹图谱整天在园子里转悠,几年下来硬是把这些牡丹的品种、位置、栽种时间记熟了,给它们一株一株地挂上标签。每天下班,她都累得双腿发软,直不起腰。“女儿跟着我在牡丹田里长大,回头想想,真挺对不起孩子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哪株牡丹、哪个品种在园区的哪个位置,刘改秀可以脱口而出,如数家珍,也练就了一双慧眼识牡丹的本领。

  “认牡丹和认人一样,也有高低胖瘦之分。花形、花色、叶子、株形、绒毛、根系,这些细微的差别都不能放过。”刘改秀谈起牡丹品种时特别自信,简直就是一本牡丹“活字典”。

  洛阳的牡丹涵盖9大色系、10种花型、1200多个品种,刘改秀现在一眼就能准确辨认900多个牡丹品种,“牡丹要天天看,几天不看,就生疏了。”

  在这期间,刘改秀重新编写了牡丹观赏园、繁殖圃、种质资源圃、国际品种园定植图,建立电子文档,收录品种千余种,拍摄照片近万张,制作牡丹物候期卡数千张。

  “我真正喜欢上了牡丹,钻到里头了,开始享受和牡丹在一起的过程。”刘改秀说。

  经过几年的埋头苦干,刘改秀从牡丹大田里成长为洛阳为数不多的专家型人才,在业内小有名气,慕名挖人者不在少数。

  1998年,因协助洛阳市农业局出口一批牡丹,刘改秀结识了美籍华人徐兆光。他在美国费城有一个牡丹园,但不知如何管理,不时给刘改秀打越洋电话咨询牡丹栽培种植技术。经过一番交流,徐兆光如获真经。

  不久后,徐兆光给刘改秀抛来橄榄枝,让她到美国帮忙管理经营牡丹园,可以协助她一家三口移居美国。

  面对如此诱人的待遇和条件,刘改秀曾心动过。但当时的她想到,“我的牡丹事业从这里起步,是牡丹给我带来荣誉,我怎能半途抛弃呢?”刘改秀淡定地婉拒了出国邀请,继续守护着这一片洒下汗水的牡丹园。

刘改秀在国家牡丹园种质资源繁育圃查看杂交后的牡丹种子生长情况。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何娟摄

  耕耘牡丹园 追梦永远的国色天香

  常年奔赴各地引良种,连早年晕车的毛病都“治”好了

  洛阳是牡丹的原生地之一,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最兴盛时曾达到两千多个品种。但由于没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和机构,部分品种已经失传,有些品种则濒临灭绝。

  民国初期,洛阳的牡丹品种仅剩50余个。到上世纪60年代,牡丹品种也只恢复到100多个。

  1992年7月,当时的国家林业部将国家牡丹基因库落户在洛阳市郊区苗圃,作为牡丹种质资源的活体保存库,保存和管理牡丹品种的遗传资源、生物信息和基因数据。“我来的时候,苗圃大概有360多个牡丹品种。”刘改秀说,牡丹资源保护是一个耗功、耗时、耗资金的艰苦工程。

  牡丹引种工作贯穿了刘改秀30年的职业生涯,从未间断。对她来说,出差是一种常态,连早年晕车的毛病都“治”好了。

  “一个地方至少要去两次,春天开花时先去看看符不符合引种计划,秋天再去引种。”刘改秀跑遍了全国各地,四处“搜寻”,先后引进云南野生大花黄牡丹和紫牡丹、甘肃紫斑牡丹、湖北野生卵叶牡丹、延安稷山矮牡丹等,还奔赴湖南、浙江、江苏、四川等地搜集和引进300多个品种。

  为了找到野生牡丹品种,刘改秀和同事多次在栾川熊耳山的荆棘丛里艰难穿行,后来终于在石缝里找到一株野生紫斑牡丹,手脚并用,攀上崖壁,鞋底都磨破了。“那时只管高兴,哪顾得上危险!”说起寻找野生牡丹的经历,刘改秀的眼睛里放着光。

1 2 共2页

编辑:尹文卓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郭姐“触”网记

    太行山麓,晨光熹微,山西省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田埂上,郭晋平早早支起三脚架,架上手机,打开直播软件,一边松土、除草,一边跟网友互动,“各位朋友,今天又见面了。”“你们看,这儿空气多好,庄稼苗多绿,长出来的小米能不健康吗?!”

  • 两怕迎刃而解 “蔡记大虾”练摊一月赚3万

    今年23岁的蔡俊伟已为人父,是湖北老河口市光年路众多餐饮店中最年轻的老板。“之前一直在南方打工,春节返乡遇到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家隔离,耽误了几个月时间,疫情缓解以后,准备去原来的工厂继续上班,却被厂方婉拒。”蔡俊伟说,好好的一份工作,因为疫情影响,因为自己是湖北人,就这样没了。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