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7月,迟军总算能回北京的家里看一眼了。作为北斗三号卫星11年的总指挥,从今年2月份起,他就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场就是迟总的家。”团队里的队员都这样打趣迟军,他们告诉记者,在北斗三号密集发射的这几年里,迟军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发射场盯着,就连儿子高考,他也没能陪在身边。
这种坚守来自责任和使命。当看到北斗三号成功发射时,迟军激动地说,“能亲手把北斗送上天,大家都觉得太自豪了”。
“北斗团队特别是年轻人都勇于创新,在技术高超的前提下,努力突破自我。”迟军说,“我们北斗人,没有甘于平庸,没有安于现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勇于超越自我,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除了技术上的一项项创新之外,还有卫星管理的创新。
近年,北斗系统迎来高密度发射期。“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的研制团队开展流程优化创新,加速单机和整星研制进程,实现了12颗星并行研制的任务目标。”迟军说。
指着卫星组装大楼,迟军自豪地说:“你能相信吗,这里最多的时候,同时开展了10颗卫星的组装工作”。
多线并行的研制任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整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团队在北京卫星厂房创造性地采用了“测试岛”模式,让测试人员数量大幅减少,却更加专业化。
试验队又对人员进出场采取动态和精细化管理,至发射前夕,发射场人员从进场初期的百人压缩到30人,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同时保证了整个工程任务能够不间断地进行。
“从试验星到每一颗卫星的发射,我都历历在目。为了北斗,我们至少有两个大年三十是守在实验室里度过的。这么多年了,这些场景我老也忘不了。正是北斗研发团队以及器部件厂商在一起不断创新,才铸就了北斗的成功,让一代又一代北斗人的梦想成真。”迟军说。(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叶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