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学家的产业扶贫情结
有人建议,这回肉牛好办,都是养牛,把奶牛模式全盘复制不就行了?
“不一样。奶牛产奶的这部分效益可以抵消饲养成本且有盈余,因此产业能够实现高度集约化。”梁小军解释说,而肉牛养殖中,基础母牛超过500头以上规模的,牛场很难盈利,这一产业属性也决定了它更适合小群体、适度规模的农户饲养繁殖。
然而,宁南山区虽有肉牛养殖的自然条件和悠久传统,现状却不容乐观。
老乡养牛,最初是把它当作苦力来使,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肉用属性才慢慢凸显。“但很多人还是老思想,有啥喂啥,只要活着就行,所以效率非常低下。”
梁小军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
他跑了好多村落,从种、草、繁、养、管等多个点位着手,每个点位细分关键技术,再通过技术成果的物化形式渗透下去,让老乡精准掌握技术要领。
在梁小军的探索下,山区肉牛胎间距缩短45天以上,育肥牛日增重达1.5公斤,养殖效益大幅提高。
2018年初,科技部与宁夏科技厅聚焦深度贫困区草畜等五大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实施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梁小军联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团队、宁夏肉牛首席吴彦虎研究员团队和固原市肉牛团队等,共同创建了“为养而种、为种而养”的循环农业模式。
科技与扶贫,堪称完美结合。梁小军自己也加入了科技扶贫指导员队伍,深入开展技术服务。
目前,项目的两个核心示范村均已提前实现脱贫目标,打造的“马沟模式”成为产业技术扶贫样板。
他忙,却不忘抓团队建设。
“年轻人不缺专业技能和学历,就缺热爱‘三农’的情怀。”如何“让兔子爱吃胡萝卜”,成为梁小军业务指导之余最重要的工作。
我问:“那您爱吃‘胡萝卜’吗?”
“我去年跑牛圈保守都在200天以上。你说呢?”他又笑。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梁小军跑得更欢实了。他现在考虑更多的,是“固原黄牛肉”这一品牌该怎么打。科研助力产业发展这条路上,他说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王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