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坚守 永恒的“32号界碑”

——记全国劳动模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五团职工马军武

有这样一个人,他远离城市,远离乡村,远离人群,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护着祖国的西北边陲。他与妻子一起斗蚊虫、战严寒、防洪水、护边林,确保了桑德克地区24年来未发生过一起涉外事件。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五团职工马军武。

初见马军武,个子并不高,不善言谈,而从那宽厚的肩膀、黝黑的皮肤和那双粗糙的手掌却透出了戍边人的不容易。我们不禁疑问,在这夏季蚊虫肆虐,冬季又大雪封路的无人荒原中,是什么信念让他义无反顾的留在了边疆,而这一待就是24年。

只有守好界河,才能守住国土

马军武所在的哨所名叫“桑德克”,是一个民兵哨所,在这里他每天不但要巡视边境线,防范周边原始森林的山火,还要负责边境线附近农田的给水配水工作。在桑德克地区,冬季的大量积雪将在春天大量融化,汇入一条名为“阿拉克别克河”的中哈界河。靠着这河水,边境线上的农田得到了灌溉。然而这条河流历年来也是水患频发。也正是此时,马军武深感作为一个戍边人身负的使命与重担,在父辈的鼓励下他毅然决然的留了下来,做了一名戍边人。

长期的寂寞与孤独成了最大的困难

32号界碑终日孤独的矗立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任风吹雨打。刚刚来到哨站的马军武,每天都要到界碑前呆上一段时间。桑德克哨所位于阿勒泰山腹地,地处祖国的最北端,素有“地到头、路到头、电到头、人到头”的说法。在这荒无人迹的边境线上,陪伴着马军武的只有那滚滚的黄沙、茂密的原始丛林、夏季的可怕蚊虫、冬季的暴雪低温,还有那有时温柔有时咆哮的阿拉克别克界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初到桑德克时的兴奋与好奇已经被时间的车轮碾压的只剩下无穷的孤独与寂寞。面对着荒芜人烟的边境线,马军武只能自言自语,偶尔路过一辆汽车也能让他兴奋的大喊大叫、手舞足蹈。

 与蚊虫争斗,与严寒抗争

桑德克哨所素有“西北边境第一哨”之称,同时也是世界四大蚊区之一,这里盛产一种学名叫蠓的小咬,每到夏季,这里便成了蚊虫的天堂。最多时每立方米数量可达到1700多只,能咬落天上飞行的乌鸦。曾经的前苏联边防军曾因为无法忍受蚊虫的叮咬,不得不后撤80多公里。而我们的戍边人却像这深埋泥土之中的界碑,牢牢地守护在这里长达半个多世纪。

       人物事迹

马军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4月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5团林管站职工。全国劳动模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道德模范,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1988年以来,马军武和妻子在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以哨所为家,23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在2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从事巡边、守水、护林任务,走了292000多公里路,穿破了400多双胶鞋,创造了20多年未发生一起违犯边防政策和涉外事件的纪录,哨所被人们称为西北边陲“桑德克民兵夫妻哨所”、“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

       人物感言

“那场特殊的战役整整打了16个昼夜,肆虐的洪水被我们坚强的战士逼回了故道,国土安然地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经历了这场战役后,我毅然决定:今生只做守卫国土的军垦战士。”

“我一直记着当年团领导对我的叮嘱:守住了龙口,就守住了界河;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国土。24年来,我一直明白自己身上的重任:我是在为祖国守卫国土。”

“边境上哪里有条沟,哪里有个坎,我心里都一清二楚。我闭上眼都不会走错,再说还有国旗呀,看到国旗就能找到家了。”

马军武:守住了界碑,就守住了国土;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家园
数字报道

马军武说,虽然哨所如今已经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电子“千里眼”,界河两边中哈边境的情况一览无余,但他还是习惯爬到瞭望塔上,手拿望远镜观察后,将情况详细记录到哨所工作日志中。早餐后,马军武开始一天中最重要的任务:巡边。保存在哨所的27大本厚厚的工作日志,忠实地记录着马军武24年来的点滴。

“2006年9月8日下午,发现3号地段鸣沙山方向烟雾弥漫,估计失火,立即向派出所报告。”

“2008年4月8日。一夜雨。河水涨了10厘米,连日阴天下雨,界河的水突飞猛涨,来势凶猛。通知团领导。”

“2011年7月23日下午,有人在警戒线周围捡蘑菇,被我们劝了回去。”这天是妻子张正美记的。

24年,他在界河巡边小路上走了近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磨破了270多双胶鞋,穿烂了40多套军便装,记录了27本边情值班日记。

20米高的瞭望新塔是4年前建的,钢结构,90级台阶。老塔在旁边,木结构,建于上世纪80年代,扶梯上连护栏都没有。

没有音乐,没有观众,马军武夫妻俩每天早上9点,走到哨所旗杆下,默默地升起五星红旗。

1997年,中哈两国正式勘界,马军武已经守护了近10年的55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中方,界碑编号“32”。

从到哨所的第一天起,马军武就承担着20多公里边境线的巡逻任务。来回40多公里,还要背着10多公斤重的工具袋,遇到破损的铁丝网要及时修补。

     1992年,马军武认识了同是军垦二代的张正美。性格开朗、善良勤快的张正美喜欢马军武的老实憨厚,桑德克哨所从此成为温馨的夫妻哨所。

马军武:是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激发了我求生的决心
影 像 长 廊

妻子张正美:儿子的诞生为我们增添了更多的快乐

工作中除了困难,危险也如影随形。1995年5月的一天,大雨造成界河河水暴涨,马军武乘着用轮胎自制的简易筏在界河中加固河防,张正美在岸边拽着绳子保护丈夫的安全。突然,一个浪头将马军武打落在湍急的旋涡中,不见了踪影。

吓坏了的张正美只能沿着河岸无助地奔跑和呼喊。好在马军武经过一番挣扎,奋力抓住岸边一根横生的树枝,在妻子拼命拖拽下终于爬上岸。马军武直到现在都说:“是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激发了我求生的决心。”受丈夫二十年来的影响,张正美也成长为优秀的边防民兵。2010年4月30日晚10点,阿拉克别克河突发洪水,怀抱粗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张正美值班时发现险情,立即打电话通知团领导。

马军武事迹感动媒体,感动记者

光明日报新疆记者站站长王瑟说:“在采访中,我觉得有一个细节特别让我感动:马军武总是说,我家的龙口、我家的哨所。在他的内心深处,已经把国家的大事当作是自己家的事,他不觉得自己是在奉献。这种自然的情感流露让我非常感动。”

中国青年报新疆记者站记者王雪迎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马军武夫妇甘于寂寞、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很惊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兵团人的坚守和责任,诠释着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经济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张雁说:“通过这次采访,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我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在祖国西北边陲,有这样一个哨所、这样一对夫妻在戍守边防。”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