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写真

雷锋元素的时代价值

低学历同样可以掌握高技能

  郭明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多元文化的现实社会中,坚定信念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先锋。郭明义与雷锋不同的是,他处在市场经济时代,在不同价值取向的社会里继承、发扬、践行雷锋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需要千千万万个郭明义。

  许振超的荣誉称号很多,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他总是抱着一颗平常心。他说,荣誉不属于个人,无论何时何地,自己首先是一名普通劳动者,在当今的时代,注重的是团队力量,个人出不出名并不重要,关键是社会和职工对我们这个行业和团队的认可和尊重是最宝贵的。

 

刘嘉:等待14年的相见

他车个零件比别人快60倍

   2012年2月1日,是全国劳模刘嘉的百岁生日。活了100年,这是刘嘉老人首次摆寿宴。而最让这位平顶山老人高兴的,莫过于圆了一个埋在心里14年的愿望:寿宴上,他终于见到了14年未曾谋面的资助人——杭州律师戴和平。这天,从千里之外赶来的戴和平一踏进老人的茅庵,两人就抛开身边的陪同,快走几步,紧紧拥抱在一起。

   一年后,谢怀德练就了一手令全厂车工望尘莫及的车削管螺纹绝技。车一个只要6秒钟,全场哑然,同样的操作,一般车工需要5~8分钟。6秒意味着速度提高了60倍! 2008年,谢怀德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公司领导几次要提拔他担任中层管理干部,但谢怀德谢绝了:“我的追求不是‘当官’,还是让我搞技术吧!”
  

 
  一线职工风采录

李素丽:学雷锋没有终点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发明家

“小富所长”大忙人

老曹和他的仪器车

  “喂,我在开会,抱歉,最近特别忙。”电话的另一端,北京公交集团全国著名劳模、北京市人大代表李素丽低声对记者说。无论是在公交车上值守,还是在管理岗位上工作,李素丽一直很忙碌。特别是到了像学雷锋日这样一些重要的节点。
   李素丽认为对于自己和同事们来说,坚持为乘客服务,为首都交通服务就是最好的学雷锋。“什么是学雷锋?学雷锋就是把业务培养好,把服务做到家。”李素丽认为。 交通服务热线是北京最热的一条热线,平均每天都会接到1万多个电话。热线成立以来,所有的节假日,李素丽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

  “作为一名工人,我可以获得这些荣誉,与其他职业的优秀者相比并不逊色,这说明我们工人有前途。”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数控工段长李斌对记者说,“我们国家非常缺乏产业技术工人,现在许多人不愿意当工人,不光是收入问题,主要还是觉得工人这个职业没奔头、没前途。国家给我这么多荣誉,其实也是要借此向大家表明,只要你爱岗敬业,当工人也是有美好前途的。”

  “我就喜欢呆在车间里,在这里,自己能出活,心里踏实。”李斌对记者说。李斌出名后,曾谢绝了“升迁”的提议,也拒绝过“高薪”的诱惑,但他在社会责任面前却从不推脱。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富所长’急匆匆的脚步声。”供电所一名老员工这样说。作为所长的王振富身兼数职,整天像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尤其是用电高峰期,抢修任务繁重,他的电话也特别多,只好轮流用两个手机接电话,一天要用完好几块手机电池。
   一次,一辆工程车在施工时不小心撞断线路引发停电。王振富带着6名员工连夜上山抢修。在伸手不见五指、长满杂草的山上足足爬了一个小时, 他们才在山顶找到故障点并将其排除。很快,供电恢复了,可王振富他们下山时却迷了路,硬是在山里转了好几个小时,后半夜才找到下山的路。椒江多发台风,有一次,设在太和山顶的气象枢纽中心因台风突然停电,当时山顶的风已近11级,王振富带头弓着腰,背着600米长的电缆线上山。到达山顶上杆时,狂风吹得他在杆上直打转…… 

   老曹爱惜车是出了名的,每次收工后都会对车辆的制动、转向、灯光等做一次检查。用他的话说,只有车况一切正常了,晚上睡觉才安稳。
  有一次绞车系统出现故障,要是到外面修车花费会很高。老曹自己想办法进行维修,先后对液压系统和管线逐一排查、诊断,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通过更换液压油管线后,油路畅通,绞车恢复正常。“小事自己能干就自己干,这样不仅节约了费用,还能提高手艺呢。”老曹的话语中透着西北汉子的质朴。
  老曹2011年夏天不小心闪了腰,医生让他住院治疗。没想到一个月后,他身体刚刚恢复好就跑回单位要求上班。老曹对笔者说,车就像人的“好朋友”,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每天不和它接触一下,他心里会有种空荡荡的感觉。

  人物点击

王树明:雷锋应是你我他

    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场声势浩大的学雷锋热潮席卷中华大地。那年王树明上小学二年级。当时家里不富裕,但他还是咬着牙用节省下来的一毛钱,买了一张雷锋照片贴在床头,每天哼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到军烈属家擦玻璃、扫卫生……如今,年近六旬、被誉为“轮椅上的雷锋”的全国政协委员王树明依然记得儿时的那段经历。 当时,王树明住的病房条件并不好,9个病人挤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且全都瘫痪需要护理。为了照顾王树明,同事们自发组成了志愿小组,每天晚上轮流到医院陪护,每两个小时帮他翻一次身,困了就爬到病床下,在水泥地上挨一夜。“那时候已经进入11月份,长春下雪了,地上该有多凉啊!”回忆起往事,王树明眼圈有些发红。

王洪军:一线工人也有创新的优势

    “要想当一名好工人,就要当一名知识型工人。在我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产业工人同样是一支重要力量。”王洪军笑笑说。作为一汽集团的首席钣金技师,王洪军有个响当当的绰号——“工人创新专家”。他也是我国首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线工人。其实,王洪军刚开始发明搞创新的时候,周围有不少人冷嘲热讽:“搞技术创新那是工程师的事儿,一个小工人能搞出什么名堂?”对此,王洪军淡然一笑:“谁说只有工程师才能搞创新?一线工人最了解实际,一样是创新的主人。”

李新民:大庆“新铁人”

   苏丹地表温度接近70摄氏度,摸到有铁的地方,手就火辣辣的烫。很快,李新民的嗓子发炎了,牙疼得钻心,其他人也满嘴起泡。每人每天喝20瓶矿泉水也不上厕所,工衣却拧出水来。“我们是高温当桑拿、汗水当淋浴,几天时间大家体重都减了三四公斤。”李新民回忆说。在这样的条件下,钻井队6个人用了6天创下了海外“清关”人数更少、时间更短的纪录,打赢了海外市场首场“攻坚战”。当时,苏丹雨季即将来临,而这口井正好在一片沼泽地里。甲方监督说,一个月内若不能完钻,设备就将困在雨季的沼泽中,不如趁早放弃。“一定要打,一定要如期完工。”下定决心的李新民给大伙打气:“决不给铁人钻井队丢脸,决不给中国工人丢脸!”

王寿魁:社会是有“标准”的

   王寿魁 60岁,中国标准出版社编审、法律顾问、打假维权办公室主任、标准法律事务部主任,国家标准出版机构自律维权发展联盟秘书长。20多年来,王寿魁致力于我国质量标准文本编制、标准版权保护、国家标准的宣传普及、查处标准侵权和盗版等行为,四处奔波,乐此不疲。多年来他荣获了“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先进个人”、 “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认识他的人能说出他与“标准”的一连串故事;而王寿魁自己常说的话也是:“大家都依照‘标准’来做事该多好,会省去多少麻烦啊!”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工网人物频道 //character.workercn.cn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