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伟:用学习触摸梦想的“汽车人”
42岁的“汽车人”高大伟,自1992年走出校门便将梦想扎根于一汽,从一名机电技工到6000余人规模焊装车间的管理者。他22年的职业生涯亲历了中国汽车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成长。
“啥是一汽人?”高大伟还记得那年一位老师傅的提问,他当时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就是争第一呗。”老师傅追问:“怎样才能争第一?”看到高大伟一脸茫然,老师傅说:“每个人都能做到最好,咱一汽就是第一了。”这段话在他的职业元年注入了原动力。
22年间,高大伟亲历了制造能力、汽车技术、制造材料等领域的更新换代。“1994年,每天工作10个小时能造25辆车,现在一天能造2000辆。“梦想是成长的原动力,但并非一成不变。”高大伟说,“最初的梦想是做一个争第一的汽车人。如今一汽的梦想是红旗复兴、解放更强、产业报国、职工幸福,我一定要投入到一汽自主创新事业中,为一汽的梦想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大伟:制造“中国力量”的“双面英雄”
高大伟:梦想是原动力
高大伟:卓越焊装,卓越团队
从普通工人到管理专家
高大伟是一汽大众轿车一厂焊装车间经理,而焊装是汽车制造中工艺最复杂、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两个月前到长春的德国专家马蒂亚斯舒尔茨这样评价焊装车间,“这是训练有素的团队,一切有条不紊,技艺高超,令人惊喜,我为中国这里的员工感到骄傲。”
技术高超的高大伟,不胖不瘦,1米75的个头,42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每周3次长跑的锻炼让他看上去朝气蓬勃,棱角分明的脸上戴副眼镜,又给人几分儒雅的印象。在硕士、博士满天飞的一汽大众,他从技工学校毕业,是学历最低的。
高大伟,从普通工人到创新型管理专家,他秉承一汽人“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的永恒追求,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中,在中国汽车大发展的时代里,实现了人生出彩的“中国梦”。【详情】
梦想是原动力 学习是内驱力
1992年夏天,高大伟从长春汽车工业学校毕业进入一汽大众。当时一汽-大众成立仅一年多。高大伟回忆,那个年代能进入一汽工作就代表着一份荣耀。
高大伟出生于长春市一个普通家庭,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父亲对他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1992年入职时,他仅拥有中专文凭。同宿舍的工友回忆,他当时总会在下班后学习到深夜。“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因为工作需要,也因为不懂的东西太多。”高大伟说。
依靠不间断的学习,高大伟入职之初便成为国内第一批掌握机器人自动化焊接技术的工人。从参加德语强化班,到掌握工业总线系统、固化加热系统等前沿技术,从完成激光焊接补偿返修技术、车身表面返修技术等近千项重大技术革新,到拿到吉林大学学士学位、同济大学硕士学位,高大伟始终在学习中成长。【详情】
青春无悔 角色有为
“车间里的岗位除了操作工我都干过。”说这话时,高大伟的语气里带着些许的自豪。一汽-大众为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两条路”,高大伟都“走到了顶”。技术路线上,他从电工、电工技师、高级技师干到了维修工程师;管理路线上,他从班组长、工段长、质量工程师、区域主管、党总支书记干到了车间经理。这其中,高大伟还顺带着创造了一汽-大众历史上的两个第一——以全公司第一名的成绩提前半年考取的第一位技师,以机器人维修、激光焊领先技术转岗的第一位高级技师。
很多人在熟知了一汽-大众的变迁后,会感慨高大伟二十一年来的成长;也有很多人在熟知了高大伟的成长后,会感慨一汽-大众二十一年来的变迁。
提起二十一年来的工作经历,高大伟最大的感触也许是——专业跨度很大。的确,从干技术转身做管理,后来又担任车间党总支书记兼工会主席,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不过,高大伟喜欢这种角色的转变:“不管哪个角色,认真工作,认真学,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详情】
做知识型先进职工
2006年8月28日,一汽-大众公司轿车一厂焊装车间高大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和知识型先进职工推进会,并在会上获得表彰,被国资委授与“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称号。
在一汽-大众新产品项目奥迪A6、宝来A4和高尔夫A4的进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新产品、新技术的需要,高大伟参加了德语强化班学习,并且达到能够与外方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的水平,公司先后3次派他出国培训学习。他已经掌握了机器人、激光焊接、工业总线系统、西门子控制系统、固化加热技术、涂胶设备原理等汽车生产方面比较前沿的技术。
在2006年“向方法要效率,向方法要人员”的改进活动中,高大伟通过节拍平衡、工位布局调整、工艺改进等方法,减轻员工的劳动强度,合理调整操作工艺,规范行走路线,使工段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被作为该活动项目启动的样板。【详情】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