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理一月内3次提"工匠精神"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上。为什么总理要如此慎重地提出工匠精神?答案想必不言而喻。因为中国众多企业缺乏工匠精神,所以提倡以共勉。 <详细>

     

      3月29日:李克强对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详细>

     

      4月1日:李克强在考察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时说,现在距全面实施营改增仅有一个月时间,财税系统处在一线,是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要全力奋进,用工匠精神把准备和实施工作做得更细更精更实。要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做好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预期。 <详细>

    意义篇:中国要想成为像德国那样工匠资源雄厚的制造业强国,需要社会、企业和职工共同行动起来,把这一号召变成一个系统工程。
    措施篇: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不能"口惠而实不至",必须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出台有效保障措施。
    机制篇:中国技工缺口达到2200万到3300万的严峻现实呼唤我们正视问题,理顺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机制问题,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
    李斌:"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工人愿意当工人!社会氛围首先要转变,一定要提高工人待遇。工人接受学习接受培训的权利,更要有制度保障!"
    徐强:"同在一个单位,我是工人,她是干部,身份背后是三四倍的收入差距。工人地位高不高,这不就是最明显的实事吗?"
    高凤林:当年他参加工作时,还有干部把子女安排到企业当工人。"现在呢?还有多少工人愿意自己的孩子继续当工人?"
    许振超:"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可是用什么来激发工人的这种精神呢?光靠嘴上说说是不行的。"
    王钦峰:"要我说,只要给劳动者足够的尊重和待遇,大家一定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在我们公司,所有人只有一个身份就是员工,没有干部、工人之别。"

  • 郭凯:装载机上“一抓准”

      在电视节目上,他成功挑战用装载机点烟花,惊艳全场。同样是在全国电视观众见证下,他又成功地在1分钟之内用装载机打开30个啤酒瓶盖,获得了吉尼斯总部的认证。青岛港前港公司流机队工人郭凯也书写了装载机上的一个“传奇”。

    “点钞状元”王东云

      点钞速度超过点钞机,听声音也能点钞,蒙眼能够识别假币……这是中国农业银行常州分行运营管理部业务科高级专员王东云的绝活儿。看似简单的活儿,干到了极致,就不简单。

    张振晖:追求完美

      熟练简洁的线条勾勒轮廓,鲜艳的色彩填充空白,娴熟的画法赋予灵气,一个又一个惟妙惟肖的动画人物在他笔下诞生……42岁的张振晖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美术设计、导演,先后参与制作过《邋遢大王奇遇记》《宝莲灯》等多部影院版动画片。

    朱阳团队创造“达菲速度”

      一种新药,从立项研发到获得生产批号,通常需要5到6年的时间。在这个熬人的行业里鏖战了30多个春秋的朱阳,从一名生产工人熬炼成了一名高级工程师,现今领衔着上药集团中央研究院药物合成课题组。

    蔺涛:古砚回归澄泥成宝

      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这种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质地细腻,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等特点。如今,蔺涛填补了我国当代澄泥砚制作的空白。

    张永忠:拿起扳手心里就踏实

      10余年前,张永忠依据经验与钻研创造出一套修理汽车发动机的“四诊法”:“望外观、看点火;闻尾气、判隐患;听声音、分异常;调切部件、把原因”。上万台发动机经他的手“治愈”了,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

    陈远春:除了细节还是细节

      在作业区,爆破队长陈远春不时向紧张忙碌着的队员们询问炮孔内的温度,催促着填装炸药的进度……对于爆破作业来说,这里最危险的事情就是煤层已经接近60摄氏度——-这是煤层自燃的温度,一旦自燃,那么已经填装在这片土地上的400个炮孔里的几十吨炸药,就会发生爆炸!

    王南石:只为苍穹上最美的姿态

      他用自己的双手,描绘了一条渐浓渐粗的职业轨迹:刚开始只是想做个合格的装配工,按既定的设计要求完成装配;后来,追求完美极致、精益求精,于是,“装配工干了设计和工艺的活儿”;再后来,功成名就的他传道授业,培养更多的年轻职工成为大国工匠。

    身边的大国工匠李莹

      当305A雷达和空警500预警机米秒不差地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时,与同事一起在电视机前收看阅兵盛况的李莹异常激动。接受检阅的雷达和预警机正是由她所在的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研制。而更让李莹自豪的是,两型装备中的电子器件都融入了她的高精尖焊接技艺。

    王秋红:麦克风背后的声音"使者"

      在北京第七九七音响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密云的传声器制造车间里,质检员王秋红为记者演示了一个话筒的诞生过程——14年来,这样的程序她重复了无数次,确保送到客户手中的话筒都能有最完美的发音。就是这样一份平凡的工作,让王秋红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成为声音的“使者”。

    刘柏松:兴趣淬炼出的“大机神医”

      作为一名修理各种大型养路机械的“大机神医”,刘柏松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给几乎所有机器看病,且“医术”高超。而回看刘柏松的成长经历会发现,他没有受过所谓“科班”训练,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汲取学习的养分。

    大国工匠宋俊成

      凭借集聚11项技术专利的“从轧钢三废中提取高端磁性材料技术”项目,宝钢80后一线操作工宋俊成为“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之一,上海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的创新项目,获得了201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又被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超限运输专家魏振民

      在北京的核心地段更换一座大桥需要多久?这个答案,北京祥龙物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魏振民最清楚:43小时。这是令世界都叹服的速度。 2015年底,魏振民参与了北京最繁忙的东三环三元桥桥梁更换工程,负责设计实施旧桥和新桥的超限运输项目。

    张恒珍的成功之道

      “从事乙烯这一高危行业,必须时刻留心设备的运作情况,一点差错都容不得。”工作22余年来,她摸透了高危设备的“脾性”,举重若轻,从未出过一点失误。同事们称她为高危设备的“最佳操盘手”。

    赵丽敏:给地壳做“B超”

      她是该研究院中东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油藏方案研究工作。每一天,她从油田一线传来的海量信息中,综合地震、地质、录井、测井、岩心和试油试采等多方面的资料,对构造、地层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出药方”确定在哪里打井、用什么方式打井。

    李向前:给火车头“诊病”

      “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用耳听”就能判断出机车故障,凭借着一套独创的“锤敲、眼看、手摸、鼻闻、耳听”看家本领,这位铁路工人创造了检修机车4000余台零故障,维修、复检内燃机1万余台零质量问题的纪录。

    朱洪斌:给电气设备“验血”28年

      这些天,朱洪斌正忙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项目的会评答辩准备工作。他申报的项目名称叫“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油中气体检测技术及应用”。以电网普通油务工的身份申报国家大奖,朱洪斌显然不简单。

    耿道颖:熬出来的放射科"神探"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凡是争执不下的片子,都要请放射科副主任“老耿”过目定案,因为她读片的准确率超过90%。“设定一个人生大目标,然后熬、熬、熬……熬出一个伟大来!”

    徐建华:用心血延续古书画生命

      从故宫神武门进入,向西侧小路走上一段,拐上几个弯,就到了文保科技部。徐建华守护在这座古朴的院落里,用技艺、更是用心血延续古书画的生命,参与修复了《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图》等传世名作。

    李政:给核反应堆盖房子

      他带着团队先后参与了广东岭澳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等多个大型核电工程的建设施工,李政成长为“中国掌握核电站施工技术的领军人物”,有人说他是“中国核电建设的百科全书”,也有人说他是“技术难题的超级克星”。

    潘从明滴水掘金:目标99.99%

      正是从一滴滴浑浊的液体中,潘从明和班组的100多名伙伴,提炼出纯度达99.99%的铂、钯、金、铑、铱、锇、钌等7种贵金属,产量占国内总产能的50%。金川集团公司的贵金属冶炼厂,也因此成为国家铂族金属、战略贵金属资源保障的“前沿阵地”。

    郭玉全的“看火”功夫

     51岁的郭玉全,是北京金隅集团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在水泥生产已经实现设备自动化的今天,一切操作全由中控室完成。不过,有些故障骗得了中控室的电脑,却骗不过郭玉全的“火眼金睛”。

    刘红光:闭眼就能焊出"鱼鳞纹"

      身穿藏青色的阻燃工服,静静地坐在操作台边,戴上口罩和焊帽,右手焊枪、左手焊丝,刘红光将手里的工具慢慢挪到操作台上试片的连接处,盯着看了几秒,闭上了眼睛。刘红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评聘的首届"首席技师",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绝技——"盲焊"。

    马荣:钢版上的"手指舞者"

     马荣是这套人民币毛泽东主席肖像的原版雕刻者。作为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中心设计雕刻室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由她雕刻的毛泽东主席肖像成为第五套人民币50元、20元、10元、5元和1元的核心图案。

    王曙群:"太空之吻"蕴藏150万个数据

     王曙群,就是缔造"太空之吻"对接机构装调团队的核心人物,国内唯一的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工人院士"胡胜的金属雕刻人生

      在1000多种刀具中,怎样快速准确挑选出最合适的一款?加工出的产品精度,误差如何不超过0.004毫米?从一名职高毕业生成为全国技术能手、荣获中华技能大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三厂数控车高级技师胡胜在车床上诠释着极致的工匠精神。

    高凤林:航天制造界的"明星"

     他是一名最基层的焊工,却常常出现在最高级别的技术分析会上;他没有任何令人刮目的头衔,却被指定参与制定部级质量焊接标准文件;他不能指挥调度任何资源,却屡次受命领导技术革新。

    管延安:深海钳工

     管延安,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钳工,负责沉管舾装和管内压载水系统安装等相关作业。经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对接任务,无一次出现问题。对电器安装调试、设备维修也是得心应手。

    宁允展:高铁研磨师

      他是高铁首席研磨师,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73列高速动车组,奔驰9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多圈。

    周东红:捞纸大师

     周东红他常年与水打交道,即使是在最寒冷的冬天,为了保持手感也要把一双赤裸的手伸入冰冷的山泉水中;他身材瘦小而技艺超群;他带的徒弟们都已经成了生产上的顶梁柱,而他还依然在捞纸岗位上,默默地为宣纸的传承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孟剑锋:錾刻人生

      他把对工艺美术事业的热爱全部倾注在他的工作中,刻苦钻研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工艺制作方法,大胆改进创新。创作出大量的贵金属工艺摆件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工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胡双钱:为国产大飞机造零件

     他是中国商飞上飞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在这个车间已经工作了35年,经他的手制造出来的零件被安装在近千架飞机上。胡双钱自幼特别喜欢飞机,从技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5703厂飞机维修车间。

    张冬伟:LNG船上缝钢板

      张冬伟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2012年获中船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2013年度"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典型人物,是造船人传承"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

    顾秋亮:"两丝"钳工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同志从事钳工安装及科研试验工作四十多年,先后参加和主持过数十项机械加工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安装调试工作。

    巩鹏和他的各种"行"班组

      学艺之初,他每天一两个小时练锉是常事,寒来暑往,多少把锉刀都被巩鹏锉得不能再用了。一根直径为50厘米的45号钢棒,在巩鹏手里反复地锉,到最后锉成一小条,几乎就成一根针了。

    方文墨:手工精度赛过数控机床

      方文墨,在徒弟眼中,他是钳工界奇才而在今年9.3阅兵的装备中,飞过天安门的5架歼-15,有不少的核心零件,是方文墨和他的班组做出来的。在工业化时代,尽管很多零件都可以自动化生产了,但是有的战机零件还是需要手工打磨。

    李世峰:榔头情缘

      一个方形的工作台,一把上下挥舞的木榔头,一片银色的铝合金材料。李世峰承担着波音737垂尾、空客A320机翼翼盒、意航ATR机身16段、18段等转包生产部件装配所需要的关键、复杂零件的加工任务。

    洪海涛:高低差控制到0.01毫米

      控制导弹发射巨大能量的总开关,就是一个拳头大小的点火器,洪海涛要打磨的,就是点火器上的点火孔。面的贴合面必须达到95%以上,点火孔表面的高低差需要控制到0.01毫米以内。这样的精度靠什么保障?靠的就是洪海涛的眼力和手感。

    徐立平:雕刻精度不超过0.2毫米

      雕刻火药极其危险,稍有不慎擦起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而徐力平就是这样一个天天与火药打交道的人。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的最大误差,而徐力平的雕刻精度不超过0.2毫米。

    张新停:弹药精度把关人

      现代化战争要求弹药有更远的射程、更有效的威力,更好的精度,正是张新停精湛的工艺,保证了弹药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了生产线的效率,一个入厂才几个月的工人仅用48秒就测量完了这个零件上的12个数值。

    潘玉华:在精密焊接岗位一干就是20年

      潘玉华所在的军工研究所承担着捍卫国家电磁空间安全的重任。这是一种叫做"植柱"的重要工艺:在一块一元硬币大的电子板上,焊接上千根细小的铅柱。潘玉华完成一块一千多根的植柱只需要两个小时。

    卢仁峰:单手焊接坚固"铁骑"

      卢仁峰曾遭受重大的人生打击,左手被剪板机切掉。失去一只手,还能像普通人一样干焊接吗?身边的同事和领导都很怀疑。而他愣是靠着特制手套、牙咬焊帽的办法,不仅恢复了焊接技术,还在技能大赛中夺得不错的名次。

  • 黄云:

     

      "工匠精神体现的就是对产品品质的追求。"现在重提工匠精神,对振兴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大有好处,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制造能力。

    吴元全:

     

       "工匠精神"要求在产品的个性化、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要人无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质量,而非粗制滥造。

    左宗申:

     

      工匠精神就是要有定力、耐得住寂寞、坚守不忘初心,在细分领域做精吃透。"从事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更多的要靠实实在在的积累,没有定力、没有长时间的积累,要想做出好的产品不可能。"

    南存辉:

     

      弘扬"工匠精神",将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作风。树立"工匠精神",将带动我们的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盛明富:

     

      "培养'大国工匠',首先要承认工匠的劳动价值和在社会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是在分配原则上要有所体现,最后要在整个社会营造尊重工匠的氛围。"

    孙太利:

     

       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使职业教育上水平,必须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择优提升部分职业大学为本科,与普通大学同批次招录,在招生时与普通大学平等争取优秀生源。

    赵郁:

     

       优化目前的教育布局,引领院校走向校企合作、课堂与市场衔课程开发与企业需求相融通的创新发展道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引导更多综合类高校向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连建宇:

     

       工匠精神是一种品质,它需要适宜的社会氛围,因此还要内外因共同作用。这就需要社会形成一种氛围、一种合力,给愿意追求品质的企业和人群一定的生存空间,同时需要相应的社会政策来配合,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