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峰:持续创新不断飞跃

  1992年,16岁的山东农村青年王钦峰初中毕业,在村子附近一家简陋的乡镇企业当了车工。他与企业一同奋斗成长,从技术工人成长为工程师,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骨干。

  作为高级技师,王钦峰为企业改进了80多项技术、装备。他还拥有了自己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指导博士、硕士和大学生搞科研。2017年,全国总工会命名了100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王钦峰创新工作室”名列其中。>>>详细

 

  全国劳模王钦峰:“世上最怕‘认真’二字”

  劳模王钦峰:新型劳动者的榜样    

  山东豪迈集团高级技师王钦峰:享受创新的快乐 

"创客联盟"建起"培训密室"

 

  一个500平方米的实训场,内有14个布满机关的密室,“闯关者”需要灵活运用电力知识和技能,发散思维、团结协作、精确无误,才能顺利完成密室穿越,从而获得电工培训合格证书。

  这个独具匠心的实训场,是山东胶州供电公司“创客联盟”团队历经1年反复设计、亲自动手的成果。它出自一帮85后年轻人之手。

  石霄鹏,是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也是这个项目的最初发起者。作为山东电力公司胶州技能鉴定所青年培训师,他想探寻一种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培训方式。>>>详细

 

顾燕:采油女工"不经意"创纪录

  作为长庆采油三厂的一名普通采油女工,她在“不经意”间创下了一项厂里纪录——一线员工通过立足岗位、努力提升职业技能赢得出国学习培训的机会。“这是我参加工作10年来的最大惊喜,是对我学习技术的最大鼓励。” 

  2007年,顾燕走出四川农业大学的校门,怀揣梦想来到采油三厂,成为新寨作业区旗一转井区的一名采油工。当时正值长庆油田向2000万吨油气当量目标发起冲刺的关键时刻,采油三厂瞄准300万吨目标,加快生产建设步伐,而新寨作业区刚组建半年,就发展为长庆油田产量最高的采油作业区。>>>详细

刘中华:从学徒工到航天表点油工艺大师

  身穿白色防尘防静电工作服,头戴放大镜,双手拇指、食指、中指裹着白色橡胶指套,坐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工作台前,刘中华一手拿着手表机芯,一手拿着镊子稳稳夹住一个个细小零件,放进机芯里……随即,机芯“跳动”,“嘀嗒嘀嗒……”在刘中华心中,这是最美妙的旋律。

  1990年,19岁的刘中华高中毕业,只身一人从广东揭西来到深圳,通过深圳市飞亚达精密计时制造有限公司的招聘,成为一名学徒工。如今,他已是公司的高级技师,负责高端复杂概念手表款式的装配、维修,并获得“深圳市百优工匠”“深圳市劳动模范”“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等荣誉。>>>详细

 

  刘中华:28年游走于毫米舞台的“老表匠”  

周文涛:生产线上走出的世界冠军

  2017年4月11日,中国北京,第11届模拟炼钢挑战赛世界总决赛举行。从选拔赛到总决赛,来自37个国家的1479名选手各展绝技,周文涛以绝对优势摘下职业组桂冠。世界的目光顷刻间投向了这位中国小伙子。

  总决赛现场,周文涛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就成功地炼出了第一炉合格钢水,提交了自己的第一次成绩,其他选手在半个小时后才陆续冶炼成功并提交成绩。每次刷新排名系统,他的炼钢成本都在降低。1个小时后,他的成绩定格在低碳钢吨钢成本220.19美元上,甩开第二名3美元/吨……

  世界钢铁协会一位资深冶金专家这样评价:“周文涛是所有选手中表现最好的。”>>>详细

郭锐:从普通工人到“大国工匠”的跨跃

  3月5日,全国两会首次开启的“代表通道”,迎来了两位“工匠”。郭锐,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分厂钳工首席技师,便是其中之一。

  “我出生在一个铁路之家,我的祖辈、父辈都是铁路工人。能像他们一样亲手制造火车,是我从小的梦想。也正因为这个梦想,我有幸成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那200秒钟,郭锐紧张、激动又无比自豪。

  火车梦,一直萦绕着郭锐。20年光阴,他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高铁工匠”。这种跨跃是如何实现的?从郭锐的奋斗故事中,我们来寻找答案……>>>详细

冯丽朝:从织造车间走向人民大会堂

  “责任巨大。” 2月27日晚,刚刚结束一天会前培训的石家庄常山北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盛分公司二织车间乙班女挡车工冯丽朝,如此概括她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的感受。

  1996年中学毕业入厂,20多年间,冯丽朝在平凡的挡车工岗位上,用一双灵巧的手,在车间隆隆机器声中,编织自己的成长故事。如今,看过冯丽朝负责区域的人都知道,她接的线头打头脆、对接准、绕头小、掖头快…… >>>详细

 

  冯丽朝代表:“让咱们工人更有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冯丽朝讲述自己出席全国两会的收获和体会

  冯丽朝:把纺织工人的心声带到北京 

孙青先:冲向“金字塔尖”的领跑者

  虽然年过半百,但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职工孙青先身上那种澎湃的“冲劲”丝毫未减。

  “把自己置身到企业、社会、国家的发展中,没有平凡的岗位,更没有平凡的人生。”5年前,在荣获“中华技能大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后,孙青先写下这样的感言。

  孙青先不仅自己冲在前面,而且带团队、抓培训,几年来为企业培养出一批“挑大梁”的生产技术骨干,其中有3人获得了甘肃省技术标兵称号,1人两次获得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6人获得中油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详细

 

  孙青先:立匠心之志 屡克难关扬匠威

  乙烯装置专家孙青先:人生在勤 勤则不匮(图)

往期回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