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副刊-正文
80后金领刘婷卖房做公益 救助精神病患者(图)
//www.workercn.cn2015-09-24 09:58:32来源: 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更多

  刘婷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证书。就在不久前,他们的“生命树”社工服务中心被评为“崂山区优秀青年社会组织”

  外企金领转行心理咨询师

  刘婷是一位80后,大学毕业进了青岛海尔公司,仅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分公司办公室主任的位置,管理50多人的团队,她也凭着自己的努力,在青岛贷款买了房子。

  位置越高、压力越大,对于毕业没多久的刘婷来说,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感到焦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有了失眠的毛病,常常一个星期有三四天一直睁眼到天亮。刘婷本科学的是经济学,但在她失眠的那段时间,抱着想弄明白自己为什么失眠的心态,她开始关注心理学。随着书看得越来越多,刘婷对心理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2012年,刘婷辞去工作,专心学起了心理学,网络上的公开课成为她主要的学习途径,为了能听到大师的讲座,她还特意跑去北师大蹭课。没有了工作的压力,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刘婷说,那一整年她过得既充实又快乐,再也没有失眠。2014年,刘婷通过了初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托福考试,并准备去国外继续深造,而申请学校前的一次针对青岛的精神卫生调查,让她最终选择了留在青岛。

  33个家庭 多数成员存在精神问题

  2014年4月,刘婷跟青岛本地的一家公益机构对市南区的33个问题家庭进行探访,探访的结果让刘婷震惊,多数家庭成员存在精神问题。

  在整个探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家庭让刘婷印象深刻,丈夫老张(化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妻子张太(化名)是来自农村的半文盲。老张的父母都是院士级的知识分子,文革期间被隔离改造,因为缺少管教,老张小时候因为小偷小摸被关过监狱,出狱后精神就有些不大正常。

  “每个家庭,都是一出悲剧,我觉得应该帮帮他们。”就是在那次的探访之后,刘婷放弃了去国外继续深造的计划,选择留在国内。

  青岛市精神卫 生中心医教部主任张永东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根据20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岛市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7.4%,危害性较大大的重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72万人;重性抑郁症患者22.48万人;精神发育迟滞、痴呆患者6万人,这些病人大多终生患病。

  为什么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容易治愈?刘婷说,很多患者出院后都要服用安眠类的药物,这种情况下,一些全职的工作他们做不了,无法正常融入社会、一直在家的话又不能恢复社交功能,这是很多精神分裂患者反复发作的原因。

  为了打破这种循环,刘婷想开办一家专门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中心。但在刘婷的父母看来,这些事为什么一定要自己的女儿去做?二老本来对刘婷辞职就很不理解,但孩子要读书,换个方向读心理学也能接受,现在书也不读了,整天跑去跟精神病人打交道,哪个父母能接受?

  赔钱的老板和不要工资的员工

  刘婷最开始的想法,是以项目的方式吸引公益组织和基金会的关注,进而在青岛推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服务,但社会上的资金是有限的,每家公益组织多少都会优先自己的项目,为了能让自己的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刘婷瞒着父母把房子卖了,作为自己机构的启动资金。

  去年7月,刘婷的项目正式启动,刘婷的父母是最后知道的,木已成舟,只好选择接受。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他们就借居在朋友闲置的房子里,也就是几个月前,刘婷的团队拿下了崂山区的一个公益创投扶持资金,获得了两万元的资助,搬进了麦岛社区提供的办公室,即便如此,从机构成立到现在,刘婷已经搭进去了10多万,目前她的团队只有“五险”,没有工资。

  刘婷:“他们比我辛苦,完全没有工资,像王超群,每个周末都出去开专车贴补家用。”

  92年出生的王超群,之前在国企做销售,在一次公益活动中认识了刘婷,得知她要办一所公益性的康复机构之后,他选择过来帮忙。在王超群看来,自己的时间是最珍贵的资源,他想把时间用在最有意义的地方。周一至周五,在“生命树”工作,负责活动策划和执行,周六、周日两天出去跑专车,晚上给小孩做英语家教,王超群说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是值得。

  兰晓梅之前都在外企工作,和刘婷也是通过公益活动认识的。和王超群的情况类似,热心公益的兰晓梅也希望可以做一份能够帮助别人的工作,在得知刘婷的这个项目之后,便辞职过来帮忙,老公支持她的选择,这也是她能够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原因。

  在所有的员工里面,最幸福的便是庞均,他是刘婷的男友,他现在的工作就是给“老婆”打工,工作之余庞均会做微商贴补生活,不过现在也不经常做了,毕竟精力有限。庞均和刘婷在计划着结婚生子,在刘婷看来,兼顾好家庭和生活才能做好自己的事业,自己有一颗好的心态才能去帮助别人。

  几十公里外的赤贫

  目前,“生命树”的主要工作包括对崂山区精神分裂症家庭情况进行调研,同时接受符合国家托管政策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帮助其康复。

  9月21日下午,青岛新闻网和庞均、超群一起来到了北宅进行回访调研。硬化的地面、偶尔停在门口的小汽车,都在向外人炫耀着,这是一个富裕的村庄。一个转弯,一所旧房子显得格外刺眼,门口堆放着一堆空酒瓶,庞均说这家他们之前来过,40多岁的儿子和70多岁的妈妈都有精神分裂症。

  敲门进屋,虽然是中午,但是屋内光线很暗,桌子上摆着中午的剩饭,小白菜和豆腐。老人在里屋躺着,儿子并不在家。听见庞均一行进屋,老人慢慢地下炕,皮肤黝黑、左手以一种奇怪的姿势扭着,虽然很想跟大家交流,但是没人听懂她的意思。

  庞均是第二次来,跟老人比较熟识,叮嘱了她几句,便起身离开。庞均说,精神疾病跟压力有关,越穷、压力越大,越容易走极端,虽然精神类疾病也在医保“大病”的报销范围内,但即便如此,每个月患者也要付出1000多块的治疗费用,对不少家庭来说,算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在当天回访的几户人家里,情况大体相同,贫穷的生活、勉强维持的日子,庞均说他们想要做的就是把这样的情况统计起来,申请更多地慈善基金关注,让这些人可以重新回到社会。

  在采访的最后,青岛新闻网问刘婷,后不后悔做这件事?刘婷的回答很干脆:“不会,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当我们回顾一生的时候,难道真的要为自己吃过什么好吃的东西,买过什么包包骄傲满足吗?在别人看来,我是失去了一栋房子,但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让一些人不再受苦,这样更有意义。”(青岛新闻网记者 于泓 孙志文)

在崂山深处的一处村庄,看望了一位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的老人后,庞均挥手道别。

  王超群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每次探访,都要走上一整天的山路,每天也就访五六家人。”

1 2 3 4 共4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