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他经常戴着草帽、背着大包小包、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各拆迁小区或棚户区之间,收捡各种被遗弃的生活用品。在不认识的人眼里,这应该是个拾破烂的。熟悉的人却知道,他是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安刚强。
安刚强的母亲专门给他打过电话,说他这样像捡破烂的,根本不像大学老师。安刚强不以为然:“拾破烂的就是拾破烂的,但是大学老师拾破烂就不是拾破烂了。”
“我喜欢搜集农业文化的碎片”
二十多根棒槌,十余个油盐罐,二十余个大大小小的水缸和腌菜坛子,二十多套磨盘,老麻布和老蓝布堆得一米多高……在安刚强的新家,从拆迁旧居捡来的各种物件到处都是。南边窗外的草坪上,水缸、石头、磨盘有序摆放,加上各种盆栽绿植,俨然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园艺区。这里被安庆文化界称之为“安园植觉”。
安刚强从拆迁小区捡来的大多是百姓的日用物件。“这些东西很亲切!百姓的吃穿用住都在里面,由物可以推测他们的生活样态,加深对百姓生活的理解,更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安刚强说,他收藏的这些东西,将来会拿出一部分捐给民俗博物馆,让孩子们看见普通人生活的发展历程。
安刚强爱上收拾旧物是最近四五年的事情。他原来只有位于安庆师范大学校园里的一处住所,面积很小。“那时候想搞也没地方放。”买了新房后,他的手脚逐渐放开。特别是随着安庆市近几年的城市改造、棚户区拆迁,他开始频繁穿梭于各个拆迁工地之间。“机会难得,错过了就没有了。”
“我喜欢搜集这些农业文化的碎片,这也与我的民间兴趣对上号。我是研究沈从文的。‘立足民间,人民立场’是沈先生的重要特点,这一点我与他很像。”
“亲近民间能体验工匠精神”
安刚强的日常生活非常丰富:和朋友一起去野外捡石头,去古玩集市淘宝,组织古琴团体的雅集,和朋友们一起喝茶,跟拳师学习武术。
在这种交往中,安刚强给朋友们提供策划、撰写文案,为他们组织文化沙龙、开展主题讲座,提升了朋友圈的文化品位。此外,他们还积极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应邀对附近一家自然景区进行勘察,帮助景区开发线路、编写故事。
和民间各种人物交往,安刚强收获最大的是体验“工匠精神”,觉得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大大增强。他现在非常喜欢做手工,木匠、石匠、花匠手艺几乎样样精通,成了一个全能手艺人。他自己也加入了安庆市民间文艺家学会、安庆市赏石学会,并且还是赏石学会的理事。“安园植觉”里的许多木凳、盆栽都是他自己亲手制作的。
“我不是事业心不强,是名利心不强。”
安刚强是2002年评上的副教授,同时期的同事大多已是正教授。痴迷于园艺等雅趣的他,对职称的晋升早失去了兴趣。他觉得,为了职称要被逼去做量化的论文,还有科研项目,“会让自己损失更多的自由。我不喜欢受约束和强制。”权衡之下,他选择了做一个快乐的副教授。
安刚强读高中时,曾做诗表示“拼将此生志为文”。大学期间,他立志做一名文学评论家。所以他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拜在一位著名学者的门下。随着任教年限的增长,他却对单一枯燥的职业越来越失去了兴趣。
放弃了对职称追求的安刚强,在园艺、石头、民俗等方面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每天忙地不亦乐乎。妻子起初很不理解,也不支持,觉得他不应该跟钱过不去,劝他努力评上正教授,这样工资也会多一些。“但是她改变不了我,我不想牺牲太多。”
曾有领导婉言劝安刚强多一点事业心。对此,他有些不同看法:“我不是事业心不强,是名利心不强。”
安刚强是现当代文学组的硕士生导师,同时给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课。他主讲了十余门课,其中《张艺谋研究》、《世界影视名作鉴赏》、《民国大师风范》等多门课程都是具有开拓性的,也曾在全校公开教学大赛中获得文科组第二的好成绩。
安刚强的课和讲座深受学生喜爱。有时讲座在晚上,许多学生不吃晚饭也要在教室里占位,因为现场经常爆满。一届届毕业生返校,总少不了结伴去看望他。
最近几年,他还应邀担任学校话剧社的指导老师。经他打磨的话剧作品曾在全省大学生话剧展演中连续三年荣
获一等奖。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非常喜欢我的学生和教学。我只是不喜欢被单一的职业固化。”(文/摄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