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黄晁:哪里艰苦去哪里
//www.workercn.cn2014-08-11来源: 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黄晁,47岁,宁化县环卫站一名普通工人。他壮实帅气,戴着一副眼镜,拉着板车,22年如一日,穿梭在街头巷尾收集垃圾,曾获“三明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环卫工人”称号。

  1992年,宁化县环卫站招收工人,在县建筑公司当学徒的黄晁毅然报名,成为当时站里最年轻的工人。

  上班第一天,当师傅把大扫把交到手里时,黄晁才发现扫大街没有想象中的简单,连最起码的捆扎大扫把都不会,更何况还要独立负责城区主街道中山路的清扫和保洁。

  “虽然有心理准备,当见到朋友和同学时,总感觉不自然。”黄晁回忆说,有一次他拉着垃圾车,满大街地扫垃圾,远远看到同学走过来,就赶紧把工具一扔,找个地方躲了起来。

  开始时,因业务不熟,当别人6点准时收工时,黄晁却连一半的任务都没完成,心理压力非常大。家人知道后,都劝他别做了,但他不为所动。为了准时完成任务,黄晁每天凌晨2点半上班,足足比别人早一个半小时。黄晁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茶余饭后苦练大扫把捆扎和清扫技能,双手常被竹片划得伤痕累累。一个月后,黄晁练就了一套清扫技能,也能和别人一样按时完成任务。

  宁化城区不断扩建,常有满载砂石泥土的运输车辆穿梭于大街,难免撒下些泥土、砂石。每当这时,黄晁总是第一个拿起扫把走上前清理干净。为保证地面清洁,他经常自愿延长工作时间,把马路清扫得干净整洁。

  2001年,宁化环卫站清理化粪池、疏通下水道等岗位缺人,别人都不愿报名,黄晁却报名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事情无论大小,总得有人去做,粪总得有人去掏。”黄晁坦言,清理化粪池,疏通下水道,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累些苦些并不怕,但得忍受恶臭,回家连饭都吃不下,有时还要遭人冷眼。

  2002年秋天,宁化曹坊中心小学化粪池多年未曾清理过,粪水已溢到路面。由于淤泥太厚,铁锹根本挖不动,黄晁穿起连体雨裤,竟跳进臭气熏天的粪池里,实行近距离作业,一锹一锹地将淤泥铲到地面上。经过2个多小时辛苦作业,黄晁终于将化粪池里的淤泥清除干净。

  黄晁给自己定下了“三不走、四一样”的工作标准,即任务不完成不走,路面未清扫干净不走,下班时间未到不走;早晚大扫与白天清扫保洁工作要求一样,雨天与晴天的清扫保洁工作要求一样,领导在与不在的工作一样,有人检查与无人检查的清扫质量保证一个样。

  2007年,由于清扫保洁等岗位实行市场化运行,宁化环卫站要将部分人员调整到公厕管理、收费和垃圾装车等岗位,城区西片垃圾量最大的21个垃圾点的垃圾装运保洁无人报名,黄晁主动请缨。他负责的那一片,有农贸市场、学校、大街,人多,垃圾得马上收运,收运到压缩中转站。有一次装车时,玻璃刺穿鞋底,划破了黄晁的脚,下班回家稍作简单的包扎后,他继续进行垃圾点的巡回保洁。由于细菌多,黄晁脚上的伤口很快被感染,又红又肿,伤口腐裂长8厘米,缝了6针,但他仍继续上岗。

  “一袋袋生活垃圾,一只只燃尽的煤球,一堆堆小山似的垃圾,在自己一扫一铲下,变干净了,感觉从事环卫工作蛮有成就感的,哪闲得住?”望着干净整洁的路面,黄晁更加坚定了当好环卫工的信心。(赖全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