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足迹
揪出潜伏的贼
去年9月12日晚,广安门外大街一小区发生入室盗窃案件。被盗的事主是位女古董商,当天傍晚回家走到楼下时偶然一抬眼,居然看见自家的灯亮着。女事主赶紧叫上物业人员上楼查看。
出电梯时,两名陌生男子正好从她家中冲出来,顺着楼梯跑了。物业人员没追着人,只好先守住楼梯口。事主进屋查看,8万余元现金丢了。
接到报警后,刘垚和同事赶赴现场勘查。
这已经是女事主家第三次被盗了。第一次是在半个月前,由于经常要进行大额现金交易,女事主将大量现金藏在家中,一次就被盗窃80余万元。过了几天,贼又去了,只是这次没有捅开房门,无功而返。显然,尝到了甜头的窃贼拿事主家当提款机了。
由外向内梯次推进勘验是技术侦查的原则,房门是勘查的第一步。刘垚在单元门上提取到一枚可疑足迹,而事主家防盗门和门锁却没有被撬痕迹。刘垚判断,这是一伙技术开锁窃贼。
古董商的家是一套150平方米的四居室,室内翻动混乱,报警前已经有不少人进出过现场,给勘查工作带来了不小难度。
刘垚和同事关上灯,用勘查灯一点点推进,寻找遗留在现场的足迹数量和分布情况。
黑暗,是刑侦技术人员再熟悉不过的。他们的日常工作就与黑暗相伴,甚至可以说是不见光的工作。
进入现场,技术人员都会拉上窗帘,打开勘查灯。在特殊光源的作用下,地上的鞋印、桌上的指纹,这些难以察觉的痕迹便会清晰暴露。
摸黑找了40多分钟,刘垚和同事在客厅地面上发现了十余枚不同的足迹,经与事主等相关人员逐一排除,筛查出4个人的可疑足迹。
不用说,这拨贼共有4个人。可是,刘垚发现,现场有三个人的足迹有进有出,还有一个人的足迹只有进屋的。
刘垚说,足迹可以清楚显示嫌疑人的行动轨迹,而有进无出的足迹就说明,有一个窃贼进了屋却没有原路出去。要么他就是从窗户等其他通道逃走,要么就是——没跑!
“这个人是没跑吗,那他现在在哪?”想到这儿,刘垚和同事顺着嫌疑人留下的足迹在屋里寻找,发现了这串清晰的足迹奔向了厨房。
厨房有动静!“谁在那儿?快出来,警察!”两人大喊一声,探身进了厨房,一眼就看见角落里缩着一个稚气未脱的小贼。两人冲上去,当即把人抓了。从他身上起获9000余元赃款和三张身份证。
随后,他们将从现场提取到的鞋印、指纹和DNA检材样本进行筛查比对,核查出在逃的三名嫌疑人,并在全市串并上了30余起同类案件。
现场痕迹物证为破案提供了重要依据,警方据此先后抓获8名犯罪嫌疑人,打掉了这个从2012年起流窜全国,作案百余起的盗窃团伙。
这是刘垚第一次在现场碰到贼。平日里,技术人员的工作都是在空无一人的案发现场寻找痕迹,根本没有正面与嫌疑人对话的机会。事后,刘垚也一阵阵后怕。“好在这个贼没反抗,否则现场只有我们两个人,一直在闷头查找线索,屋里又黑,嫌疑人如果有家伙,我们俩可就危险了。”
DNA
遮不住的痕迹
刘垚说,如今,指纹、DNA这些技术手段已毫无秘密可言,犯罪分子也都有了反侦查意识,作案戴手套、口罩,甚至是穿事主的鞋,尽可能掩藏自己的身份。
一边处心积虑掩盖犯罪痕迹,一边抽丝剥茧寻找破案密码。几乎没有机会与嫌疑人斗勇的技术侦查员擅长的就是斗智。
刘垚骄傲地说:“只要作了案,即便准备再充分、预谋再周密、也会留下蛛丝马迹,我们也有办法把他揪出来!”
今年5月14日,西城区一处平房发生入室盗窃案。案发现场的塑钢窗被扒开了,锁都变了形。事主家里的电脑显示器被搬走了。在窗框上和屋里,刘垚发现了很多粗线纹手套的痕迹,很明显,嫌疑人是戴着手套作案的。
刘垚分析,嫌疑人想戴手套避免留下指纹,可要拆卸电脑显示器,连线、旋钮都是必须接触的地方,而且戴着手套多有不便,他会不会摘掉手套作业?不过,刘垚把这些地方都采集了,却没有发现DNA和指纹的痕迹。
没有指纹、没有DNA,如何确定嫌疑人?细心的刘垚灵机一动,当时是夏天,嫌疑人很容易出汗,如果能提取到嫌疑人的汗液,就很可能发现DNA。
很快,窗框上的手套印引起了她的注意。“嫌疑人要扒开塑钢窗肯定用力不小,如果有汗液遗留,这是最可能的地方。”刘垚仔细地在窗户周边进行仔细寻找着,真就让她取到了DNA。
凭借着这个有力证据,这个系列破窗入室盗窃案的嫌疑人落入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