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深度报道-正文
口述实录:“争取更多资源和手段是最大突破点”
//www.workercn.cn2013-11-14 16:18: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口述实录:“争取更多资源和手段是最大突破点”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朴逸谈创新困难职工扶贫解困帮扶工作

中工网记者 白青锋 张世光

朴逸

  切实关心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是当前各级工会组织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着眼点。重视和加强与困难职工弱势群体的联系,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力求在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扶贫解困帮扶机制上下功夫,也是工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今年5月22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委和市政府联合转发了市总工会等十部门《关于建立完善困难职工扶贫解困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8月21日,哈尔滨市《困难职工扶贫解困帮扶机制实施细则》出台。至此,哈尔滨市困难职工扶贫解困帮扶工作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那么,哈尔滨市困难职工的现状如何、市总在扶贫解困帮扶工作中是如何寻找突破点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困难职工从中得到了哪些实惠?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几天前采访了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朴逸。

  谈到哈尔滨职工困难群体的现状,朴逸介绍说:

   哈尔滨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多,困难企业多,下岗失业人员和生活困难职工也相对较多。这些困难职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涵盖不同的人群,呈现不同的特征。经调查,我市现有困难职工3.76万余户,其中特困职工7825户,分别占全市186万职工总数的2%和0.4%,主要分布在轻工、机电、化工、纺织、交通、城建等六个行业,占全市困难职工总数的53%.

  近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使困难职工群体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得到很大改善,赢得广大职工群众的称赞。但仍然存在一些当前政策惠及不到且较为突出的困难,需要政府、企业、工会及社会各界携手合作,积极面对,研究对策,加大工作力度。

  采访中,记者看到一份哈尔滨市总在去年年底撰写的关于全市困难职工状况的调研报告。报告分析说,收入低是导致职工家庭困难的主要根源;长期患病是职工家庭致困的主要原因;子女就学使困难职工家庭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降低了困难职工抵御风险的能力;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困难职工再就业难度加大。

  针对这种现状,哈尔滨市总工会是如何应对并寻找帮扶工作突破点的呢?朴逸介绍说:

   哈尔滨市规定,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上年"城市低保"标准30%以内的,或者因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要想实现帮扶工作新突破,就必须加大源头参与力度,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手段,为建立完善帮扶长效机制创造必要条件。我们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构建社会化帮扶组织体系。为加强社会化帮扶组织领导,我们将市委、市政府"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组织机构整合成为全市帮扶工作领导机构,将工会帮扶工作上升到党委、政府层面,提升了帮扶组织机构水平。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稳定协作的关系,使工会帮扶体系与整个社会帮扶体系相互衔接。帮扶工作组织机构由工会牵头,成员由人社、财政等多个部门组成,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社会联动的困难职工帮扶组织体系。

  二是明确社会化帮扶工作原则。首先是坚持统一领导、相互配合的原则。在全市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协作联动、统筹协调解决帮扶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使全市困难职工扶贫解困工作高效、有序运转。其次是坚持重点帮扶与全面帮扶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解决困难职工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在收入分配、劳动、社会保障、精神文化等方面加大帮扶。再次是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原则。主动开展帮扶活动,及时掌握困难职工的思想、生活状况,认真分析困难职工的需求,科学安排帮扶工作的建制方式和重点内容,努力实现各项帮扶政策和措施的有效衔接。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