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北京地铁票价不涨就好么?
//www.workercn.cn2013-12-19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北京地铁票价不涨就好么?

本网评论员 赵剑影

    近日,北京市公布的一份通知中提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消息一出,引得舆论一片哗然。票价差别化方案意味着北京地铁“2元时代”将终结,很多人将其视作公共服务再次失信于民的举措。然而,北京地铁票价“2元时代”不结束就好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来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多由市场决定,是其价值的体现。而北京的地铁票价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显得尤其特殊。从表面看来,它是一种价值的表现,实际上则歪曲了成本,是政府实施补贴后的体现。与其巨大的运营成本相比,与其说“2元票价”是价值的体现,不如说其是价值的表征。这种普惠制的补贴政策,与定向补贴相比并不明智,也不利于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调价本身看起来是对于票面价格的调整,实际上,是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公共服务大多是由垄断性行业提供,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降低企业向社会收取的费用,弥补相关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这种做法集中体现在自来水、煤气、电力、电信、交通运输等城市发展的基础产业上。

    有关数据显示,北京市每年都有巨额财政补贴专项投向公交、地铁。2008年至2012年,北京市对地面公交、轨道交通补贴逐年递增,平均占政府财政收入的5.5%,远高于广州和上海。作为一块待切的蛋糕,此消彼长是必然的结果。每年财政收入给地铁方面切多少、切多大都决定了其他方面的支出比例。地铁、公交高额补贴必然挤占其他民生支出。以2012年为例,北京公交补贴占财政支出的11%,而当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7.6%。

    必须承认,对于公益性行业进行补贴是必要的,但财政补贴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公开不透明,行政力量占据绝对主导,势必导致运行效率低、易滋生腐败等弊端。

    近年来,部分公共服务企业在价格方面频频向市场和国际看齐,而在运行机制、制度建设、服务质量等方面往往拒绝 “接轨”,由此导致公众对公共服务涨价反感。

    但事实上,票价的涨或者不涨,北京地铁每年都被同样众多的问题拷问,地铁设备的更新、维护、运营都来自政府补贴。在全国范围内,北京地铁最低价位看上去似乎是一种值得骄傲的公共服务,其背后则是绑架了财政收入和政府对其他民生支出的选择。另一方面,地铁票价等问题也成为烫手的山芋,没人敢碰,不敢动刀。似乎一旦做了改变,就冒了天下之大不韪。

    然而,北京作为一个开放和发展的城市,不能脱离市场经济单独存在。就地铁来说,它一方面需要节省成本,调整运营费用,另一方面却面临着更新换代、线路升级等问题。如果长期维持这样的低票价,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让北京地铁不堪重负。

    需要说明的是,受北京公共交通使用人数众多的影响,低票价与地铁乘坐体验优劣并无必然关系。在现实条件下,两者不能互为因果。地铁票价的调整与否应主要取决于对其运营成本的分析,而绝非调节拥堵的手段。在目前条件下,北京地铁票价涨与不涨,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应是通过上涨价格能否达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公众能否在付出更多支出的同时获得更优的用户价值体验,这是真正考验各方智慧的关键。毕竟,在政府、市场、企业和乘客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才是地铁调价的目的。

    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北京财政支出将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而政府可调控的资金有限,在环境污染、城市拥堵等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这种靠高额财政支出补贴公共服务的模式势必需要更多的调整和转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