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一笔笔摊开,“三公”经费才算得清
//www.workercn.cn2014-01-23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一笔笔摊开,“三公”经费才算得清

本网评论员 如意

    各省市区两会相继结束,媒体开始盘点、比较各地“三公”经费预算压缩多少,浙江压缩比例最高,为30%,北京降低12%以上,多地缩减超5%.新华社的报道说,从各地方两会传递的信息看,“三公”经费的压缩比例与往年相比,并没有额外突出的力度,与公众的期望相比,压缩幅度不大。记者拿出一个依据,“三公”及行政经费每年压缩5%是中央政府多年的承诺和要求。

    “三公”经费预算压缩多少合适?由于各地以往经费基数不同、管理的规范程度不同,因此仅以一个压缩比例来比较谁压缩的力度大、谁压缩的力度小,可能并不完全公正。但问题是,媒体及公众实在找不出比这一直观比例更现实可行的监督视角。

    压缩5%也好、10%也罢,最终的“三公”经费都只是一个笼统的大数。公众由于看不到一笔笔支出的去向,对于应该压缩多少合适,难下判断。

    从原则上讲,公务活动自然有“三公”支出,根据实际需要安排预算应该最为合理。可问题是,如果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实际需要”与“正常公务活动”的弹性会很大,实际操作中,难以杜绝浑水摸鱼者。尽管近年来压缩“三公”消费的呼声不断,但在监督不到位的前提下,当事人大可以拿“实际需要”或“正常公务活动”为由为自己开脱。

    可以说,公众对“三公”经费的监督,一直在外围转悠,并没有直击要害,因为“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统计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财税专家告诉我们,虽然政府在财政管理上接纳了民间“三公”的说法,但实际统计中并没有“三公经费”的科目。我国《预算法》规定的预算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出,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由于预算科目设置里没有“三公支出”这一项,要公布“三公支出”,必须把分散在各项支出中“三公支出”的数额分别统计出来,这种统计可能不够准确和规范。

    去年6月底,来自国家审计署的《关于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揭示,“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读。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相关部门公布“三公”经费的数字,公众也无法准确对比、评判,监督的意义和力度自然大打折扣。“三公”经费预算压缩多少合适,也就是难以讨论清楚的事。

    可以说,如何将“三公”经费关进笼子、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公众处于一种“有劲儿使不上”的焦虑之中。

    改变出现在去年——中央关于控制“三公”经费的规定措施密集出台。2013年底,两办公布《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被认为是打击畸高“三公”消费的“升级版”,除了已明令禁止的高档菜肴、香烟、高档酒水,鱼翅、燕窝,土特产也将成为公务员饭桌上的禁品,住宿方面则要求以标准间为主。还有去年底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被公众期待为有望挤出公车浪费、清除“车轮腐败”。

    从党纪、政纪入手控制“三公”经费,是现实国情下很管用的办法。与此同时,要让公众的监督发挥作用,还得从基础的财政预算科目设计做起,统一、细化“三公”经费,将一笔笔开支摊开来,让公众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算出一个地方公务接待、公车消费、公款出游都花了多少钱,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一目了然——这无疑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