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工时评:发展焦虑引出别样“乡愁”
本网评论员 郭振纲
据《新华每日电讯》1月25日报道,白天歇业、晚上开工,排污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排污管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河南、天津等地的乡村企业排污玩起了“高智商”,利用地下暗管、渗井,打起排污“游击战”。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牛畸形、人患癌的恶果——乡村污染岂能成环保盲区?
在不少人打算回家过节的时点,爆出一些地方因污染导致“牛畸形、人患癌”的恶果,相信会引发一些人对乡村未来的别样“乡愁”。
时下,不少农村患上了发展焦虑症,不加选择地引进落后产业,有的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而来落后产业,有的是当地一些先富裕起来的村民自己投资的项目。这些项目普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环境污染的危害,相信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雾霾的持续发生,重金属对水源及土壤的严重污染,等等。现在又披露出“牛畸形、人患癌”现象,可见环境污染带来的生存焦虑不仅是城市人担忧的事,且正向广大农村蔓延。
但与很多城市居民对环境污染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乡村却成为环保盲区。这与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的一时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有关,也与一些村民基于脱贫致富、对环境危害的认识不到位有关。
为了GDP快速提升,为了政绩的一时光鲜,一手排污、一手治污,双手互搏的状态能够持续多久?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如何兼顾?这些问题在大力招商的压力下,又有多少人在思考?
经济发展不能牺牲环境保护。但在发展焦虑的驱使下,这样的原则被一些人放在了脑后。
今天的放纵可能是明天的灾难。这不是危言耸听。为了防范“牛畸形、人患癌”现象的扩散,为了防止更多的环境灾害,当地政府应该把人民的长远利益放在首位,限制环境污染项目的引进;上级主管部门应该负起责任,不能因为乡村监管难度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从经济发展一盘棋的角度,帮助和支持落后地区百姓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必要时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提升落后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平衡一些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