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诺奖是中国融入世界的风向标
王宪
//www.workercn.cn2015-10-09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一时间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屠呦呦获奖表示祝贺。贺信中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屠呦呦的获奖,国人无不感到喜悦和兴奋,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和三年前莫言获奖相同的是,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中国已经融入世界。

  诺奖和航母曾经是不少国人的心病。在例数一系列拥有上述两项的国家后,中国的缺席曾使数代愤青嗫嚅叹惜颜面无光。经过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大批留学生和科学家出国深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被源源不断引入,在消化吸收中又加入中国的独立创新,从而完成一个个“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使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屠呦呦因之获奖的中药青蒿素,则完全是中国的创造发明。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出极高评价:世界上每年有约两亿人感染疟疾,在全球疟疾的综合治疗中,青蒿素至少降低了20%的死亡率及30%的儿童死亡率,仅就非洲而言,每年就能拯救10万人的生命。

  其实,青蒿素并不是当前医药领域的前沿成果,它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越战时中国为援助越南研制的科研产品。所以在产生半个世纪之后获奖,究其原因,一是青蒿素对世界的贡献得到认可,二是诺贝尔奖委员会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

  融入世界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系统工程。在对外开放之前,或者还可以上溯到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可说是举步维艰。就连不少的国际体育联合会,即使中国的一些项目具备了世界水平也被拒之门外。新时期又遇到新的难题,当年的“重点打鱼”要变成“普遍撒网”,加入WTO需要和成员国一家一家谈,几年间耗时费力,终于赢得了所有国家的“最惠国待遇”。

  和上述项目不同,诺贝尔奖既不是竞技比赛也不是商贸做生意,是对世界范围内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及经济学发展有杰出贡献个人的褒奖。但是,说穿了还是对这些个人背后国家的评判。最令中国科学家愤愤不平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项目颇具世界意义,受邀报名最终还是未被诺贝尔奖批准。让人不能不怀疑,诺奖的政治因素。

  如果说共产党执政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那么,对中国而言,诺贝尔奖还是有些“生不逢时”。1901年诺贝尔奖产生时,恰逢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其后的割地赔款不啻为一项项最严厉的制裁,身处西方阵营的瑞典诺贝尔奖,对以落后为代名词的中国知之甚少不正眼看待或许在情理之中。

  新世纪的短短几年间,诺奖先后光临中国,正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在前所未有地融入世界,世界也在前所未有地接纳中国。正如李克强总理贺信中所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这些成果正在或即将造福于世界人民,融于世界的中国对与诺贝尔奖即将到来的多次握手言欢充满期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