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拆掉围墙,打通权力与权利之间有形的障碍,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打通二者之间的“心墙”,让权力的运行更规范、更谦卑,让权力更尊重、敬畏权利,让权利更信赖、支持权力。
据1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所有党政机关都没有围墙,人们到机关办事不会被询问,也不需要登记就可以走进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任何一名干部的办公室。该县县委书记称,“过去闭门造‘策’,执行起来很难。现在敞开大门,走群众路线,群众对政策的信任度明显提高了,落实下去就顺利得多。”
政府机关拆围墙、不设“防”,在时下,显然是新闻。因为在公众印象中,政府机关尤其是市委市政府之类往往是院墙高耸、警戒森严的,寻常人想进去办事、找人,基本上很难,要登记、要押证件、要里面的人出来接……公众诟病的“机关病”的第一条,便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门难进”。
有鉴于此,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做了一些大胆尝试,主动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就在今年元旦,江苏南京市政府大院首次向公众开放,400名市民分8个批次参观了大院,该市相关负责人亲自迎客并充当“导游”。今后,每年元旦、“五一”和国庆三天,该市政府大院都将定期开放。而数年前,浙江杭州余杭区政府便开始推行“无围墙政府”制度,不仅向公众开放,还为公众安装了电源插座、架起了锻炼器材,将政府的停车场用作市民的篮球场。
凡此种种,展现的其实是一种姿态,即政府机关不再那么神秘和高高在上、不再是那些看起来冷冰冰的建筑,而是逐渐有了温度和人情味。与其说这是一种放低身段的亲民之举,不如说这是一种调整身段的理性回归——政府本来就是人民政府,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过是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职权。你替我做事,我进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有没有偷懒,还得跟你打招呼吗?遗憾的是,现实中,这几乎是一种理想状态,人民政府的大门并不随时向人民敞开、甚至有时并不欢迎人民进去。这也是地方政府一旦开放或者拆墙,便成为新闻的原因。
墙内是权力,墙外是权利。拆掉围墙,权力和权利之间才有更多沟通、了解的机会,二者之间的关系才有望进一步改善。拆掉围墙,让百姓随时进出,或许只是个形式,但这种敢开放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担当和自信。
拆掉建筑上的围墙,其实拆掉的是监督受阻之墙。公众在意的是,曾经在围墙内习惯了不受太多限制的权力是否会真正归位,回归为百姓办实事、解难事的公仆角色,而不是偶尔辱骂百姓“不要脸”、一个准生证要百姓跑十几趟。
除了形式上的不设防,公众更期待政府部门的深度开放。比如,工作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更加深入群众、倾听民声、尊重民意,在事关百姓利益的政策出台时不“独断专行”。比如,政府信息的进一步公开和透明,“三公经费”控制得如何、公共事件真相何在、贪腐官员处理得怎样,对这些百姓关心的事项,不再遮遮掩掩。再如,拆掉围墙之后,政府官员更应走出去,到基层去体会一下挤地铁、看病挂号之难,减少一些拍脑袋决策和不接地气的论调。
拆掉围墙,打通权力与权利之间有形的障碍,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打通二者之间的“心墙”,让权力的运行更规范、更谦卑,让权力更尊重、敬畏权利,让权利更信赖、支持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