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社评-正文
礼仪用语里的谦敬与温度
//www.workercn.cn2014-01-1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近日,一位网友总结了一系列“快要失传的中华礼仪用语”,经网络大V转发后,引发众多网友热烈讨论。有人表示,传统礼仪,没有敬烟陪酒,没有八面玲珑,传统礼仪用语之美,在于朴实无华中透着一腔真诚!也有网友表示,传统礼仪需要传承,也要顺应社会发展,重要的是保存礼貌的精神而非言语上的形式。(见1月7日《广州日报》)

    “久仰”、“劳驾”、“包涵”等礼仪用语,与如今小学生课堂上的“请、对不起、谢谢”的礼貌教育大体相通,前者承载着更为丰富文雅的谦敬之意。有人因其重拾传统文化精华而大力点赞,有人因其带有较强的书面或文言色彩而感觉有些矫情。不难发现,大家热议“中华礼仪用语”本身,就是在重温中华传统礼仪,是对日常生活中日渐消弭的传统文化的怀念与推崇。

    “失陪”、“留步”、“拜读”等礼仪用语,既能明白表意,又言简意赅,或体现尊重,或传递歉意,或表达景仰。人们常说“会说话,好办事”,这样的礼仪用语使听者心服气顺,从而提高沟通与办事效率,可以说是人际交流中的一条捷径。

    当然,因对象、场合、情境的不同,礼仪用语使用的频度和尺度也自然有所差异。比如,同样是询问年龄,小姑娘用“芳龄”,年长者用“贵庚”,小孩子则直接可以问“几岁了”;而面对他人的赞扬,如果与真实情况差不多,一句“谢谢”显然要比“过奖”来得自然真诚。无论选择怎样的词汇,只要依情因事做出恰当得体的表达,就不枉“礼仪”二字。

    重提传统礼仪用语,也饱含着对唤醒传统文化的殷殷期待。近年来,从教师身着汉服上课,到学生集体举办成人礼,再到不久前火爆荧屏的汉字听写竞赛,一场汉字和国学热潮正如火如荼。而对传统礼仪用语的怀念与热议,可谓这股潮流之中的浪花。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传统敬语已濒临失传,但其包含的谦逊姿态,却不应随着词语本身的式微而消弭。今天,日渐加快的生活节奏,让越来越多的人处在焦虑、浮躁中——开车在路上发生轻微剐蹭,推开车门就破口大骂;遇到一点纠纷,不明就里便爆粗口……日常生活中,一些人丧失了基本的文明意识,动辄恶语相向,社会暴戾之气愈演愈烈。今天,倡导人际交往的谦敬心态与礼仪习惯,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具体语言的表达形式可以与时俱进,但文明礼仪却永远不会过时。礼仪用语被热议和疯转的背后,折射出公众拯救“雅言”、回归礼仪文化的迫切心情,更体现着公众对良好社会风尚的向往。礼仪用语的使用,是提升国民文明素养的一个很好切口。期待更多人能读懂中华礼仪用语里的内涵与温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