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工人日报社评

化解民生痛点,擦亮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招牌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2020-06-02 07:14:57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比起若干新概念、新技术,百姓更关心的是身边的痛点能否尽快打通。比如有些井盖依然在“吃人”,有些高空坠物依然查不到肇事者,有些路段出行依然“堵堵堵”等。无疑,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应优先考虑这些在百姓看来更迫切的痛点和短板。

  5亿人次“随申码”亮码服务,过半事项不见面办理,城市运行突发事件提前预警,公共场所人流热力安全管控……据5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今年以来,上海精心编织的“两张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接连发力,成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精准高效的“神器”,有力牵引城市治理现代化。

  据报道,“一网通办”主要指市民、企业打开“随申办”APP,从注册办企到婚嫁办证,动动手指一键“下单”,材料缩减、时间缩短;“一网通管”主要指城市运行系统里的每一处地下管线、高楼大厦、交通枢纽甚至每一台车都拥有“身份档案”,城市运行的实时指标勾勒出超大都市每时每刻的“生命体征”。

  “两张网”的概念相对宏观,一些市民的感受更具体真切,暴雨预警“早收到”,居住证“秒办理”,老旧小区“刷脸进”,开个餐馆“跑一次”……一些统计数字折射出相关应用和服务的受欢迎程度,电子证照调用量迄今突破1.4亿次,“随申码”上线三个月使用量5.2亿次,等等。

  近年来,上海的城市治理如治堵经验和成效、政务服务的好差评机制等广受好评,其关键词都指向了智慧治理、精细化服务、让数据多跑腿等,这也是时下诸多城市的治理和服务在追求、遵循的原则和路径。

  或许有人觉得,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其他城市难以复制其经验。如果只从资金、资源的投入和实力,硬件的配置等因素上考量,上海的优势可能确实超出其他一些城市,但从治理理念、思路、趋势上来说,各个城市之间其实是共通的。比如,对大数据的收集、运用和共享,城市治理所需要的“绣花精神”,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等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社会治理现代化、智慧城市升级、打造“城市大脑”等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也是百姓关心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城市如何用智能服务、智慧管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持社会正常有序运转,越来越引起关注和思考。

  事实上,一些城市提出、落实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治理能力、方式升级已有数年,在信息采集、网络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开发应用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也为百姓生活创造了不少便利,其治理的精度、服务的温度、响应的速度都在提升。

  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心的倾向。比如,重概念炒作,轻理念更新;重硬件投入,轻应用开发;重数据采集,轻平台建设;重技术研发,轻人文内涵;重项目建设,轻顶层设计等。说白了,推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有时出现了喊口号、玩概念、炫技术、装设备的跑偏。

  城市建设的每一笔投入、每一个项目,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服务的。比起若干新概念、新技术,百姓更关心的是身边的痛点能否尽快化解。比如有些井盖依然在“吃人”,有些高空坠物依然查不到肇事者,有些路段出行依然“堵堵堵”等。无疑,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应优先考虑这些在百姓看来更迫切的痛点和短板。上海市的智慧治堵,使该市成功跌出“十大堵城”之列,正是解决百姓现实痛点、提高城市运行秩序和效能的典范,这背后的秘诀值得认真探究、学习和共享。

  化解民生痛点,不断改善百姓生活体验,让百姓享受到更高效便捷舒适的服务,需要在城市治理的每一个层面、细节下功夫,共同擦亮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金字招牌。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