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科教时评:教材频出错是垄断酿成的苦果
//www.workercn.cn2013-12-2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法明 漫画

    最近一段时间,中小学教材出错的新闻屡见报端,尤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被推到风口浪尖。该出版社11月曾针对文字错误致歉,承认了2013年5月第3版教材存在六处文字错误。最近又有学者指出该出版社小学语文课本多处配图出现史实错误。

    这些事件再次引起了民众对教科书质量的关注。人教社曾针对文字错误,发表了致歉信,“教材出现错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诚如此言,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出版不同于一般的出版行业,可以容许一定的差错出现,而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学生看到的、利用的、享受的首先就是教材,中小学教科书出错,尤其是显著的硬伤,难免会误人子弟,对下一代形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是不应该容忍的。

    教材出错并非只有人教社的个案。近年来,一些出版社的教材错误屡屡曝光。例如,教科书的插图中,屈原、祖冲之的衣襟穿反;荀子坐凳子读那个时代不可能有的纸质书;韩愈的生卒年被搞错,只活了15年;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变成“我寄悉心与明月”等。不独语文,外语、历史、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教材都曾被人挑出诸多错误。

    中小学教科书之所以频频出错,与出版社过于急功近利,从编辑到审校等一系列环节缺乏严格把关有关。而教材出版方的态度不严谨,更是因为教材出版市场行政色彩过于浓厚,少数出版社借助教育行政部门公权力进行垄断。当前的教材出版管理现状是从编撰、审订,到出版、发行,基本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少数出版社一手包办,其教材渠道的垄断、封闭脱离了大众的监督,没有公平竞争和优势劣汰。同时,教材的真正使用主体——学校、教师、学生没有丝毫的自主选择权,行政部门主导的教材发行也使得一些质量不高的教材流入校园。面对谬误,这些地位超然的大出版社也往往表现为姿态上的傲慢,因为不愁市场销路、没有相应的问责机制,就难免放松自我要求,缺乏应有的责任心。

    而要治理中小学教科书频频出错的乱象,最重要的是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公正、透明、民主、科学的教材选用机制,提高中小学教科书出版社的准入门槛,确保中小学教科书能够经充分的自由市场竞争而优胜劣汰。

    因为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只有诚恳的态度,严谨的精神,才能不断完善提高教材质量,保证优秀教材脱颖而出,才能换来更好的口碑。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印刷及发行,只有进行市场化改革,改变“一家独大”或者只有寥寥几枝争秀的局面,加之严格的审查流程,有力的监管追责机制,多管齐下,才能有力遏制中小学教科书频频出错的乱象,避免让奇葩错误误人子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