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新闻观察:“穷奢通吃”呼唤“精准扶贫”
//www.workercn.cn2013-12-2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新华社12月25日报道,近几年,黑龙江海伦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

    一面四处“哭穷”,一面兴建政府大楼,这种反差鲜明的“穷奢通吃”现象,十分扎眼。但不得不承认,这一现象有一定必然性。

    在简单粗放的扶贫申报认定之下,一个地区是否有机会获得扶贫资格、成功戴上“贫困帽”,往往并不完全取决于该地区是否确实贫困,而更取决于当地是否善于“哭穷”、具有足够的“公关”能力。这正像海伦市干部介绍的,“如果没有过硬关系和超常努力,这顶帽子根本争不到手。”而此前媒体曾报道的“富县戴穷帽”现象,就是对此的生动注脚。

    在目前主要通过转移支付向地方政府划拨资金的扶贫救济体制下,尽管贫困县的“面子”并不光鲜好看,但对地方财政来说,其内在的真金白银的“里子”却非常可观。据此前媒体报道,一顶“国家贫困县帽子”,一般都会为一个县的地方财政每年带来上亿元甚至数亿元的扶贫资金。这也是此前一些地方曾掩饰不住兴奋,公然挂出“热烈庆祝我县评为国家级贫困县”之类标语的原因。更滑稽的是,此前还曾爆出某地既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全国百强县”的新闻。

    如此,一个地方在成功戴上“贫困帽子”后,反而显得“很有钱”,所谓“穷奢通吃”。在某种程度上,地方争戴“贫困帽子”的醉翁之意恰恰是自身财政和待遇水平的提升。

    因此,“扶贫要实事求是,要精准扶贫”。以“精准扶贫”视角,打量上述“穷奢通吃”现象不难发现,目前一些地方的扶贫认定评价体系不够“精准”,“贫困帽子”发放得并不准确,或者是并不贫困的地方误戴了“贫困帽”,或者是真正贫困的地方没有戴上;扶贫的具体救济以及相应监督机制同样显得不够“精准”,没能精准地保证扶贫资金真正用到贫困人口身上,而是投入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工程项目,甚至沦为“地方财政日子好过,官员个人收入、福利待遇改善”的工具。

    有效避免“穷奢通吃”、“穷县豪楼”现象,关键在于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要求,不断提高具体扶贫工作的精准度,进一步实现扶贫制度本身的精准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