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产经观点:百强企业无“高新”又何妨?
//www.workercn.cn2014-01-0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风向标之一,浙江温州企业的动向一直广受关注。日前,2013年温州市百强企业榜单对外公布。根据这份榜单,上榜企业中,制造业企业仍然占据半壁以上的“江山”,共有59家制造业企业上榜,销售收入总计1072亿元,占百强企业全部营业额的六成,其中又以电器、服装、鞋革等规模为最大。服务类企业位居次席有33家,较2012年有所上涨。

    颇具玩味的是,温州百强企业中,却无一家是“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人质疑,面对金融危机、汇率升值、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一系列困境,温州企业为何不转型,比如向“高新技术”转型?

    其实,百强企业无“高新”又何妨?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以及当地企业自身转型,不一定非要转向“高新”。

    纵观全国各地,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遍地开花,根据科技部的数据,到2012年,仅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达到了105家,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量就更惊人了。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通常为“一城一区”,内地地级以上城市总计288个,也就是说,三成多以上地级城市都有了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而省一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不仅遍布地市,许多地方甚至连小小的县城也要规划一个,当地原有的工业园,不管有没有高新技术企业,往往也要跟风更名为“高新园”。仿佛凡事只要贴上了“高新”的名字,就是转型成功。结果,往往是“高新”的牌子树起来,土地征好了却没有企业来,研发大楼盖好了但没有人用,高新园里招来的还是传统企业,不仅弄得不伦不类,还赔上了许多政策成本。

    一些地方把转型升级与“高新”盲目画等号,其实是对转型本身存在认识误区。经济转型升级不等于让造服装的去造手机。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转型也应当考虑当地经济社会水平、员工素质以及企业自身综合实力。高新技术产业往往需要当地具有特定的人才环境、科学研发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强迫造衣服的企业不去琢磨如何提升服装质量、设计工艺和品牌影响力,反而去研发手机,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手机没推出来,原来的服装也垮了。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在产品质量、品牌定位和影响力、技术水平等方面有所突破,能够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赢得市场,创造更多的效益,就是行之有效的转型。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制造业也依旧占据很大的经济份额,亦解决了大量人群的就业。对于温州而言,当地企业的定位是基于国内乃至国际的市场而形成的,而非取决于某个官员的个人喜好,既然那么多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云集于此,就说明温州在地理位置、运输成本等诸多方面有适合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在市场整体中,不同地域,不同企业,往往因为自身条件不同而优势不同,进而在产业分工上扮演着不同角色,通过竞争形成互补。对于企业而言,不走“高新”路线,专注做好做精本领域,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技术水平,利用新型媒介手段调整营销渠道,一样能取得成功。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经济结构转型不等于盲目“攀科技”,要根据当地的客观条件,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扬长补短,方为转型的“正道”。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