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记者在地方参加一个有关“如何深化企业改革”的座谈会,发现一些颇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比如有的企业在科学经营上有不小成就,有的在民主管理上有独到之处,有的在保障职工利益上有创新做法,有的在用工制度、分配形式上有成功经验。可是会后,当记者想深入采访时,却接连碰了钉子——这些企业不同意报道。
按常理,一个企业、部门或个人,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又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报道一下本是好事,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报道典型,对自己是个鼓励,对他人是种启发,对社会也会有积极影响。可是,企业为啥不同意报道呢?记者深入调查终于“套”出了企业经营者的真实想法。
原来,他们是“怕报道”。第一,怕报道后会带来负面影响,将一些真实数字、事例在阳光下“晾晒”,可能招致税务、债主或政府职能部门找上门来,如此,刚刚好起来的企业恐怕又会陷入被动境地;第二,怕报道后,树大招风,有人会闻讯赶来“揩油”,比如让帮忙赞助一些活动之类,会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职工也不乐意,甚至可能觉得是企业领导在花钱买名声。有位企业老总就坦承,差不多每年都要拿出几百万元来答对“外鬼”。
对于企业的“一怕”,说穿了,是经营者的私心作祟。据了解,国家会对一些企业在改革、转型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优惠、倾斜,在税收等方面也会给予一定减免。若企业将真实经济情况透露出去,便可能无法再继续享受这些优惠。因此,有的企业便玩起了两面手法,在领导面前尽力买功,在媒体等一些公开场合,尽量“哭穷”,与国家藏心眼,与税务等部门玩猫腻。这样的做法当然是应该摒弃的。若全国那么多企业都如此,国家要损失多少“真金白银”!
对企业的“二怕”,本人想说,我们的确需要理解企业的难处、苦衷,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帮忙不添乱,更不能揩企业的油。而作为企业经营者,也要做到依法办企,守法经营,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如此,也就不会对是否接受采访那么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