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毫无疑问,李娜是当今中国体坛最大的腕儿,因此,有关李娜的一点一滴随时都可能成为新闻。这没什么奇怪的,我们就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关注公众人物远甚于关注身边的普通人。
近日一家网球专业媒体曝出消息,说即使在“单飞”之后,李娜也并未真正脱离湖北队,而是一直领取工资补贴,还报销了前往德国治疗膝盖伤等费用。消息一出,再次引发热烈的讨论。湖北省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马克勤很快做出回应,表示“单飞”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与组织脱离关系,李娜仍是湖北省网球中心的一员,仍代表国家和湖北报名参加了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并一直为推动国家和湖北的网球事业做工作。“任何一个单位都应该为自己的员工发工资和补助”。
李娜年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以她的收入水平还要领湖北体育局区区数千元的工资,自然要惹起公众争议。有人认同,认为既然她为体育局出过力,体育局还因为李娜受益(湖北女子网球队因为李娜排名被列为去年全运会种子队),那么她领工资也就顺理成章;更多的人反对,认为李娜平日并不到网球中心上班,最多是比赛之余回家乡和家人团聚,这是典型的“吃空饷”。湖北体育局有滥用公共财政之嫌。而认同或反对,并不妨碍大多数网友、论者把李娜和体制再次联系在一起:上次李娜澳网夺冠便引发部分媒体抨击举国体制的热潮,而此次李娜“吃空饷”的新闻似乎又给了举国体制捍卫者信心:看看,李娜从未脱离过举国体制!
但平心静气地讲,李娜是李娜,体制是体制。李娜只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运动员,而非某种体制的标签。李娜夺冠,并不能证明举国体制已经过时;李娜“吃空饷”,也不意味着举国体制生命力依然。把李娜和举国体制无端地联系在一起,以达到某种目的,既不客观,也一定非李娜所愿。
那么,李娜就该“吃空饷”吗?举国体制就不能讨论吗?当然不是。像李娜这样的优秀运动员享受体制内的各种好处,甚而吃吃空饷,在中国体育界并非秘密。中国体育向来有“锦上添花”的传统,对金牌运动员照顾有加。最近的一个例子是,2013年年初,上海市体育局与上海市华山医院签署协议,刘翔等23名上海籍世界冠军将在该医院享有终身免费医疗的权利。这和李娜“吃空饷”何其相似乃尔。类似的冠军待遇其实还有很多(如住房奖励、上大学、行政提拔等),目的无非是各地体育局要留住冠军选手,或为全运会效力,或为自己政绩簿上贴金。这也从一个侧面能够证明,以金牌为指向的政绩考核体系,在今日依然坚如磐石。如果说,当下的举国体制有什么弊端,恐怕于此为甚。
李娜曾经说过,“法网之后我更加不喜欢锦上添花的人,我更愿意接受雪中送炭的人,但这样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愿意去做锦上添花的人”。李娜的话其实并不难懂,中国体育最需要去关心的不是塔尖上的少数精英,而是构成“塔基”的最为广大的运动员群体。讨论体制问题,也须从“塔基”出发,而不要老是拿塔尖上的少数人来说事。中国再出一个李娜和姚明,固然重要,但中国少出一些类似张尚武卖艺、柴力英年早逝的悲剧或许更为紧要而迫切。
因此,举国体制的问题,并非那么简单。职业体育当然是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但不可一概而论,至少中国大多数优势体育项目还不具备职业化的条件,这些项目不实行举国体制,运动员又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行的举国体制当然要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改革体育管理体制,要淡化官员的政绩意识,改革现行的金牌考核体系,要强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实行体教结合。让体育真正成为一种教育,这才是中国体育所渴望的“雪中送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