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金 备:从工人歌曲创作看工人地位
//www.workercn.cn2014-02-27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2月24日《工人日报》刊登了题为《工人歌曲多少落寞惆怅?》的文章,介绍了工人作曲家修骏虽然新近创作的《师傅》,获得政府大奖——“群星奖”,但他1992年创作的一首工人歌曲,从2011年版权费清单上的记录显示,新加坡演出35次和台湾1次,内地没有一次。时下,很难见到乐坛新创作的工人题材的歌曲了。

    《咱们工人有力量》,传唱至今已有66年,现在风靡一时的风花雪月的流行歌曲,未必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工人歌曲的创作高峰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如报道中修骏所说:“五六十年代,正在建设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空前提高,工人身份在社会上也是‘高人一等’,自然不缺少歌颂。当时的工人歌曲旋律激昂,也是时代特征的体现。”

    笔者认识郑州一位痴迷词曲创作的工人,他创作的词曲也曾获得全国性大赛金奖,但他也承认,创作工人题材的词曲,可以得奖却不大可能商演,这可能和工人的社会地位有关。歌曲没有商演就没有市场,只有死路一条。

    文艺就是文艺,需要的是让人喜欢和欣赏,无须讲那么多为谁服务的政治因素。但文艺也会打上社会的烙印,折射出时代风气。不管承认不承认,从工人题材歌曲创作的落寞,折射出工人社会地位的下降,如今也许只有40岁以上的人才知道“老大哥”称呼所特指的群体;只有60岁以上的人,听到《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老司机》等这些老歌,才会感到亲近和豪迈。

    工人歌曲创作减少,是文艺市场化的必然。但工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却不应是市场化的必然,而是社会上追逐铜臭的不良风气所致。市场化中强资本弱劳动的现象会使分配产生偏差,以致工人不会是有钱人,钱少人穷让人觉得工人并不值得尊重,人们更喜欢迎合有钱人而不是工人。10多年前,曾有几家工人报刊研讨如何在市场中“突围”,就有人讲,对读者群的定位要改革思路,工人不能给报刊带来钱财,不会为报刊提供广告,为工人鼓与呼不如为企业呐喊,要研究市场,顺应市场,虽然报刊首先要讲社会效益,但没钱万万不能,只有死。

    虽然经济发展要靠全国人民的努力,人民包括有钱的和没钱的各行各业的公民,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之一还是工业化发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工人阶级依然是主力军。在关键时刻,工人群体会展示出擎天的伟大力量。人们不会忘记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工人作为一个群体评为年度人物亚军,《时代》说“中国工人”上榜的理由是: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且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名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时代》总编辑对中国工人褒扬称:“几乎每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没有中国工人,就没有中国8%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也会处于最糟糕的境地。所以中国工人是观察中国对世界影响的一个角度,这种影响实在是无法估量。”

    中国工人让世界经济最强国也不得不脱帽致敬,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社会对工人是不是给予了应有的尊重,分配是不是要对劳动者更合理。市场化的文艺没有工人题材歌曲的新创作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市场化不应让人们失去对劳动群体的最大尊重,让工人失去自豪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