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年来,我国一直存在上游招生难,下游 “技工荒”的现象。据调查,今年节后广州技工缺口达12.33万人;武汉企业缺工有9至11万人,比去年增加1至2万人。此种状况,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为了应对“技工荒”,很多企业跑到火车站、汽车站、劳务介绍所去 “抢人”,有不少企业上调用工薪资,还有的企业鼓励老员工带新人回厂,并给予奖励。
与此相对应的是,不少有技术的蓝领却纷纷跑到国外“打洋工”。据报道,由于海外对职业技术工人的需求较为旺盛,许多工人通过劳务输出实现了海外就业。自2005年以来,山东省一个村庄就有20多户、上百人凭过硬的电气焊技术,劳务输出到澳大利亚“打洋工”。目前,整个镇已有1000多人获得了澳大利亚工作签证,工种涵盖电焊、水电、安装等。其实,中国技工并非仅在澳大利亚一国“走俏”,在加拿大、新西兰,甚至德国等国都越来越受欢迎。
为什么中国技工会舍近求远呢?除了经济收益高这个重要原因外,就是在国外从事技术工作的工人,其社会地位并不低人一等。尤其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体力劳动者工资高是“国际惯例”,而且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比如“水电工”,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受重用并有相当社会地位的。相比之下,国内一些地方在用人上却存在偏差,总把“人才”限定在从高等院校出来的知识分子。以至于一些单位盲目地高薪招聘博士、硕士生,而对没有较高学历和文凭的技术工人不屑一顾。
要从根本上解决“技工荒”,必须尽快改变“蓝领”不是人才的旧观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特别需要强化技术“蓝领”也是高级人才的思想。
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家,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也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等。另外,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青年技工成长、进步的激励机制,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知名度”和“身价”,使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名利双收”。
真正树立起无论“蓝领”、“白领”,只要能成就某项事业,造福于社会和人民,就是人才的正确观念,这才是破解“技工荒”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