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农民工是游走和生活在城市中来自于乡村的群体,早在十多年前,把农民工融入城市就成为社会上的一个话题。新近,有多家新闻媒体对农民工融入城市进行调查。
由于新闻媒体记者调查采访的对象不同,加之记者个人色彩,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有说第二代农民工急于融入城市的,因为乡下对于他们更加陌生;有讲农民工“脚踩两只船”的独特生存方式,有无奈也有观望心态;还有称农民工的血脉在家乡,家乡发展才是农民工安居乐业的关键。农民工融入城市难的争论,有户籍限制论,有生活习惯论,还有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者创造了一个新型劳动大军的词汇——农民工,虽然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新型的劳动群体,却又反映出是法治不到位的结果,因此“农民工”本身就带有歧视的内涵。好的时候,人们把农民工赞誉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经济发展不好的时候,农民工又被当成城市的“入侵者”被清退。其实,真正受雇于人的农民工,平时更愿意被人称为工人,只有在讨要欠薪时为博得广泛的同情,才愿意使用农民工这个称呼。
城市发展是一种经济模式的发展,自然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城市发展需要人气推动消费的基本要件,不然就失去了城市的活力。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加快的城镇化的建设,城市需要新生劳动力和消费人群保持活力,却又不愿意让过多的逐步失去劳动能力的市民增加城市经济压力,而农民工满足了这个要求。所以改革开放后附着城市户籍上的福利也在逐步缩小,曾经有过的城市人才会享有的票证制度,早在20多年前就不复存在,以鼓励人口流动。但户籍在救助、教育、购房及部分就业等方面作用突显出来。有人讲,取消城乡户籍制,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开闸放水”。然而,户籍制度依然是城市管理中自我保护的一道闸门,很难取消。更何况人为地追求利益的城市无限扩张,超过一定限度,必然产生人们所说的大城市弊病。因此中小城市的户籍制度可以放开,但大及特大城市的户籍制度会严格掌控。
农民工融入城市,最关键的还是经济问题。如果农民工能在城市置一处商品房,就等于“融入”了城市。城市遵循有“安居”才会有“乐业”,因此农民工融入中小城市不难,难就难在所希望“融入”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置不起房产。有些省会城市,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列入住房保障对象,可规定收入不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务工者才有资格申请保障房,结果有资格申请保障房的农民工寥寥无几。但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又卖不起商品房,形成了在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买不起务工地的商品房,而在老家建起的新房又不去住的怪现象。农民工在城市“乐业”挣钱,却难获得“安居”这个最重要的融入城市的条件。
事实上,当说农民工融入城市难时,也有农民工喜欢城市生活却不急于“融入”城市,因为土地越来越显得珍贵了,成为保障农民工生活的一条“退路”。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个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又是一个利益选择问题。
当然城市有更大的决定权,可以强制城郊的农民变成市民,也能用“高门槛”阻止外来务工者的“融入”。说到底,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个经济方程式。
他们不该是城市“过客” 2010-03-02 |
广州日报:农民工融入城镇的一大进步 2010-06-08 |
尹卫国:该为农民工扎根做些什么? 2010-07-20 |
广州日报:农民工靠积分入户城镇无疑是个历... 2010-06-09 |
广州日报:农民工靠积分入户城镇无疑是个历... 2010-06-12 |
中工时评:让农民工走进城市生活的“春天里” 2011-01-28 |
中工时评:用什么留住农民工 2011-02-12 |
中工时评:农民工“临时夫妻”不像是花边噱头 2013-03-15 |
毛建国:让农民带着“第一桶金”进城 2013-09-25 |
大河网:该消失的不是“农民工”概念而是歧视 2009-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