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洪巧俊:莫要拆掉真文物制造假古董
//www.workercn.cn2013-11-06来源: 中工网—《江苏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天成 漫画

    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说:中国对文物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大拆大建”。譬如,被拆除的济南老火车站,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被二战后联邦德国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最值得一看的第一站,更是济南的标志性建筑,但这个标志性建筑1992年被拆除。如今济南当局开始后悔了,决定由济南市旧城开发投资集团投资15亿元重修济南老火车站。(据新华网)

    矗立了80年的济南标志性建筑,具有典型的日耳曼风格。可与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老火车站,就因为某官员的“它是殖民地的象征”一句话而遭殃。有顺口溜说:“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顶领导一句话。”官员的“三拍”(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和开发商的算盘,其作用远大于建筑师的专业蓝图,远大于民意的所向。一个“拆”字往往成了城市发展所要付出的巨额代价。多年以来,这样的“拆”风并没有停止脚步,真文物在城市中不断消失,而大批的“假古董”却在不断增多。

    如果重建济南老火车站,就按济南市政府说的,将“原汁原味”地复建21年前拆掉的济南老火车站及行包房,那也是“假古董”,因为建筑承载着文化,代表了一段历史。复建的济南老火车站即便“原汁原味”,也没有8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背景是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新建的如何还原历史背景?

    如今,无论我们走进哪座城市,很少能看到具有当地风格的建筑,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人造景观、克隆的“山寨版”建筑。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一样的高楼和商业街,一样的港式、欧风的中不中、洋不洋、古不古、今不今,没有一点特色和个性。这样没有个性和文化的败笔,在我们的大地上越来越多。

    其实,一个地方是不是令人尊敬,是不是让人神往,是不是能让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只要看看这个地方是否有古建筑,看看这里的主人会不会骄傲地告诉你——现在我们进入了老城区,古建筑群。我们常说,历史的载体不在教科书中,而是在有质感、有形体、有生命痕迹的城市里。但如果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被轻率地拆除和抛弃,这种的现象得不到改变,我们的城市文化将必然地一步步走向空洞和萎靡。这样的教训值得警醒和铭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