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马立明:“愚乐”至死,观众“伤不起”
//www.workercn.cn2013-10-21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广电“加强版限娱令”杀到,颁布了不少新规矩,比如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的国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档,全国卫视的歌唱类节目最多保留4档等等。总体目标是“抵制过度娱乐,防止雷同浪费”。“加强版限娱令”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吐槽,可如今的娱乐选秀节目真的要改改了。

    不知各位读者有没这种感觉,这种娱乐选秀节目,各种“神剧情”、“神造型”,真的把小伙伴“惊呆”了:每位选手必有一堆感人故事,目测水分极大;导师、评委各种叫好,实际上假的要死;婚恋节目就像选妃,“两个带走一个”就像做买卖;有些选手造型奇特,甚至男女莫辨,让你想会会节目的造型师;有些选手张口自称是“王子”、“名门”;台词俗不可耐,唱歌就唱歌,硬是将“音乐理想”这种肉麻词汇扯进来……真不敢在这节目逗留多一秒,生怕一个镜头把我“亮瞎”。别说“不想看可以不看”之类的话,观众们可是“伤不起”的。

    国外的真人秀节目不乏精品,但一些国内的节目却做得令人“惊悚”。这是为什么?

    首先,先天缺钙。成功的真人秀,必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荒野求生》(美国),就展现了人类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比如《学徒》(美国),告诉人们如何科学地进行管理和统筹……但国内的一些选秀节目仅仅引进了“模式”,却没有“灵魂”,核心价值观缺失,靠表面功夫博取眼球,就变得“东施效颦”,娱乐变成“愚乐”,这是国内某些真人秀的硬伤。

    其次,片面追求市场。在电视行业,收视率无疑是重要指标,但如果陷入“唯收视率论”,那必然一味地迎合观众。如此一来,节目难免会变得庸俗。比如某个节目导师们明明已经收足了弟子,第二季还要让这帮弟子轮流PK,这不是主动制造矛盾吗?有的节目主持人故意为难选手、制造紧张气氛,以获取收视率,这样只会让节目惨不忍睹。

    或许,我们不该苛求,国内节目制作水平需要时间成长。但某种意义上讲,成长的代价相当大:据报道,武汉一位9岁的女孩痴迷于相亲节目,执意要找“高富帅”;成都一位13岁男孩,无心向学,跑去参加“快男”选拔以实现“音乐梦想”……毕竟,电视传播扮演了社会教化功能,缺乏正确价值观的选秀节目是危险的。尤其是一些未成年观众,很可能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也许美国的电视发展历程能给我们带来些启迪。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电视娱乐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市场化运作也让节目变得无比低俗。学者尼尔·波兹曼忧虑地表示,“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后来,美国民众对电视产业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主动抵制低俗节目。正是这次反思和讨论,促进了美国电视节目品质的真正飞跃。

    如今,加强版“限娱令”也许是国内选秀节目自我反思、升华的一个机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