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佟 彤:记得住乡愁让人憧憬
//www.workercn.cn2013-12-16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乡愁”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出现,至少体现了当下执政者把控未来经济时的自知与魄力。

    刚闭幕的“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乡愁”这个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停留在诗句中的文学名词出现了:“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能唤起人们“乡愁”的社会,肯定是高度人性化的温暖的社会,而这,也是此次中央经济会议的主旨之一,其中还包括“减少工业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把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凡此种种,还给国民的不只是能唤起“乡愁”的青山绿水,更是这种主旨指导之下的,对人性的尊重。

    作为农业国,中国经济发展之初,肯定需要改变乡村的落后面貌,但逐渐的,乡村、田园似乎成了与经济发展不共戴天的矛盾: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减少到270万个,10年内,90万个村子消失了,相当于每天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包括众多文化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以此换来的是工业品下乡、遍地垃圾、土地有毒、河流污染、癌症村频出,教育和生活分离,农民纷纷出外打工,农村里只剩下小孩、老人……人们的“幸福指数”,特别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不升反降,之所以至此,就是因为经济发展是在某种程度地背离人性的基础上获得的,这是工业化的普遍代价,特别是当GDP成为唯一追求目标时,惬意、人性,包括“乡愁”都是奢侈品,一个被科技武装到牙齿,高度物质化的社会,是无法寄托“乡愁”的。

    从这个角度上看,能“记得住乡愁”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对人文的兼顾,对传统的保护,更是向和缓、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回归,而这,正是在高度城市化过程中,精神紧张的人们的共同向往,而这种向往,原本就是人性的最基本需求,所以,中国传统哲学,才会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贯彻始终。

    要达到这个发展目标,需要几个条件,首先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界定,这一点,打破唯GDP论已经是明证。其二,在经济的发展和人性化的缺失这对矛盾中,算得清账,舍得出本。其三,具备在“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前提下,继续发展经济的高度智慧……“乡愁”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出现,至少体现了当下执政者把控未来经济时的自知与魄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