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继续守望迈向现代化的中国
——专家学者眼中的这一年//www.workercn.cn2013-12-3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不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就在赶写文章的灯下”——东奔西走、彻夜难眠,这是很多专家学者这一年的生活常态。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的调研和交流在2013年迎来新的高潮。翻开四位新论作者的年终寄语,在点滴之变的前方,现代化中国的照影依稀可辨。新年将至,继续守望迈向目标的中国,是学术界的使命,也是思想者的光荣

    ——编者

    善治,新的秩序观隐然成形

    回望即将过去的2013年,一种新的秩序观正在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中隐然成形。一系列制度设计正在法治中国的整体框架下为中国现代文明默默助力。

    这种新的秩序以尊重宪法权威为前提。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维护宪法权威、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做了掷地有声的宣告,中国越来越强调宪法中蕴含的基本价值对于中国改革、发展与转型的基准作用。若干制度设计、调整与废止都是对宪法权威的致敬,也是对宪法实施的承担。

    这种新的秩序以有效治理为手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改革总目标意味着秩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自上而下的指令系统,政府、市场与社会在法律的框架下恪守着各自的边界,共同发挥法律赋予的功能,各自体现不同的优势,从而实现共治与善治的理想。

    这种新的秩序以均衡发展为动力。新的治理秩序更加注重秩序内部的协调性、系统性与专业性。“五位一体的整体建设布局”意味着法律将由刚性的纠纷解决更多变为弹性的利益平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也意味着法律塑造秩序的层次性、关联性以及对于分寸感的格外强调。

    这种新的秩序以人的尊严和幸福为旨归。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市场的决定作用与更好的政府作用归根结底是以人之所望为归依,是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制度机制,实现每一个国人平等的尊严、有规则的权利和幸福的人生。

    (王旭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共享,经略周边更主动自觉

    2013年,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外交的热点和重中之重。中央召开了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凸显周边战略对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中国周边战略大方向正在进行重要调整,开始以更为主动的姿态经略周边。这意味着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相互配合,中央地方双层互动的整套周边战略规划即将出台。

    中国在积极有为地处理周边事务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将给出不同于过去30年的外交答卷。中国正在实现由外部世界所认识的“被崛起”到主动寻求“崛起”的转型,酝酿着自己的地区秩序主张,并主动塑造一个以我为主、具有自我深化能力的周边合作秩序。

    中国积极主动经略周边,首先需要让外部世界了解中国想要什么样的周边秩序,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因此,这一正在打造中的周边秩序观不仅立足于自身的国家利益,还在争取大多数近邻的接纳,努力让他们感受到中国兼顾了自身发展与周边地区的长期公共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重要的周边秩序理念——“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包括三个层次:分享共同利益、解决共同威胁和危机、建构身份认同。中国正在将共同发展、开放竞争和相互包容这三个核心理念融入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在内的整套周边战略,构造维护国家利益、并且惠及周边的地区秩序。

    (高程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冲击,网络生活跟着体验走

    2013这一年,如果外星人监控地球会发现,人类长出一个新器官:聚会低头看着它,走路也不忘举着它。它,就是智能手机。手机成为人类的新器官,是阿里巴巴副总裁高红冰提出的有趣观点。乍一听这是个奇谈,细想则科技对生活的改变确实大。

    正如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在这一年出版的《当下的冲击》中所说: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当下的冲击”正在吞噬着我们的生活。

    “85后”女网购控李春晖去年“双11”囤的手纸刚用完,就加入了今年的秒杀大战。一份“双11爆款清单”把她卷进来,完成的7笔交易却在清单之外。吸引她的商品,是“30秒脑海能自动换算出日元、美元、欧元价格那种”。每过30秒,生活就可能发生一次改变;而同一个30秒内,可能又有不同的选择,像淘宝上的商品那样并行呈现。能告诉我们200米内饭馆与商店布局的位置服务,让空间也碎片化了。年轻一代网民的思维,从串行,变成并行;从聚焦中心,变为离散多元;从预先设计,变为涌现生成。

    人类上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是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工业化时代以金钱为尺度的绝对等长时间,塑造出形而上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时代以意义为尺度的当下时间,塑造的则是体验型的思维方式。我们越来越依赖于通过建立联系来展示意义。当然,人们也可能在碎片化中变得更焦虑。

    (姜奇平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回归,重温那些情感的力量

    这一年文化呈现了一些不同的风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回归”的渴望,在社会急剧的变动和发展中,渴望亲情的回归,渴望传统价值和文化精神的回归。

    这种变化,在电视综艺节目的转变中可以看得格外清晰。今年电视节目最大的亮点《爸爸去哪儿》,让传统中威严、常常不在家的父亲形象“反转”。父亲和儿女亲密无间的相处和共同成长,表达了对稳定家庭结构和紧密亲子关系的渴望。而《汉字英雄》和《汉字听写大赛》则另辟蹊径,在一片唱歌选秀的热潮中转向汉字书写,以此来回应“提笔忘字”的挑战,亲近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回归”也体现在影视剧的怀旧潮流中,人们在缅怀中重温梦想的力量,并由此面对今天的生活。

    这一年,移动互联网和“微”文化的力量日益彰显,文化平台越来越迅速地向移动互联网转移。同时,三、四线城市的文化需求也得以彰显。新的中等收入者和80后、90后年轻人的文化影响力已经在主导着我们的文化走向。《小时代》的票房,网络文学的兴盛,“双11”淘宝350亿元的销量,都显示了新兴的以移动互联网为中心的文化平台的力量。

    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人们更加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尽管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扰,但在情感的“回归”中,文化追求向上提升的路径已经越来越清晰。

    (张颐武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