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杨兴东:缅怀邵逸夫,缅怀一个有公共品格的人
//www.workercn.cn2014-01-08来源: 郑州晚报
分享到:更多

    1月7日,香港著名电影家、慈善家邵逸夫在家中去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是谁?邵逸夫是邵氏电影公司创始人,香港电视广播(TVB)创办者,当之无愧的华语影视大亨,其1971年所开设的“港星摇篮”训练班,培养出香港演艺圈至今仍赫赫有名的一批顶尖巨星。谈电影,必谈邵氏电影,谈电视剧,必谈TVB,几乎影响了数代人的观影爱好。邵逸夫也因此被人们定格在影视王国的版图里,以“娱乐之王”姿态载入史册。(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A03、A04、A05版)

    邵逸夫的骤然离开,让我们把目光再度回溯这个穿越两个世纪的人的一生。也许缅怀才更显得庄重而细致。剥离了悬浮在邵逸夫身上的光环之后,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电影《蜘蛛侠》里曾有一句话颇为流行:“能力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邵逸夫便有这种意识,尽自己的一分力量回馈社会。1973年,邵逸夫设立邵氏基金会。1985年后,更是频繁在内地捐资助学。以江苏省为例,1986年以来,邵逸夫基金会捐助该省大中小学项目超过140个,捐助资金超过2.1亿港元。放眼偌大中国不少省份,逸夫楼的身影就像种子般播撒在广阔的大地上。

    以财富多寡来衡量,邵逸夫诚然不是香港最有钱的富豪。但邵逸夫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慈善,这种品格却不仅仅在于他有钱。现实社会中,有钱的人不少,但恃“财”凌人的也有不少。在各类炫富、炫生活的微博转发中,被侮辱的“屌丝”们,唯有以反讽形式,构筑起一座“仇富”围城用以围困“土豪”。但这种方法,既有些阿Q式的精神胜利,亦有些流于表象的盲目。剥离仇富情绪的表面,人们真正仇恨的不是“富裕者”,而是发财不择手段、不思回报社会的食利者。如邵逸夫一样的慈善家,所吸引来的目光,只有尊重。

    邵逸夫留下了什么,对一些人而言,他留下了一代传奇,对另一些人而言,他留下了许多教学楼和许多慈善故事。但对我们社会而言,邵逸夫留下的最大财富,乃是一种宝贵的公共品格。“丈夫贵且济,岂独善一身”是邵逸夫的信条,“我的财富是取之于民,应用之于民”是邵逸夫说过的豪言。“赚钱难,把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更难”是他的心声。邵逸夫用行动践行了所有这些曾经呢喃在口的声音,也用数十年的努力诠释了什么叫公共品格。

    今天,我们缅怀邵逸夫,亦是在缅怀一个有公共品格的人。建设美好社会,不缺一两个有钱的富豪,缺少的是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有心人。我们每个人,虽不一定如邵逸夫一般有钱亦非皆有邵逸夫的作为,但他身上反映的这种公共关怀素养,值得我们敬重与学习。能力有大小,责任有高低,但只要我们学习这种精神,尽到自己的那份公共责任,即使力量微薄,聚集起来也有照亮一方的能量。而这,何尝不是对离去的邵逸夫最好的纪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