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8年前,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找了几个工作都觉得不理想,就放弃了,刘宁称“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宁愿不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并觉得像多数人一样工作结婚很无聊,宁愿选择当“流浪汉”。而当记者问起他这一切,刘宁却说:“如果在战争年代,我是不是会更有价值、更有作为?”(2月11日《成都商报》)
我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我们来自哪个学校,自毕业那一刻起,融入社会的钟声便已敲响。而社会与我们的理想,是有着一定的距离。许多追逐理想的青年,正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碰碎了自己的梦。理科状元长达4年的不知所措,恰是源于梦想实现遥不可及后的幻灭。昔日给他无限荣耀的状元名头,反倒成了束缚其走出这一切的沉重枷锁。
通往理想的道路对状元也不会平坦。造成这样的局面,也不独是他个人的原因。理科状元学的是电子技术专业,而这个专业眼下的就业形势并不妙。比起早先的互联网经济繁荣局面,今天的电子技术行业已呈现一定的颓势,更何况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远去,此类行业就业需求相对紧缩。即使出身名牌大学的理科状元,倘若不是有真才实学技艺过人,恐也难寻得称心如意的工作。
但事情虽然如此,理科状元也不至于流浪四年。毕竟,改变自己的命运,关键还得靠自己。若是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过日子,即使外部机遇再好,又怎能抓住机遇实现飞跃?从理科状元的第一份工作到最后一份工作,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散漫无章。离开象牙塔内的按部就班学习,工作后他找不到一种有规律的生活。大学一方面于他而言,各种人才荟萃,难以有高中时候的领袖群伦的风光;但另一方面,也是他骄傲的所在和全部的精神寄托。如同那个经典的描绘劫匪与人质关系的理论,他患上了这样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既痛恨这个让他察觉梦想距离现实之遥远的地方,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它。
其实,平凡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本应是一笔财富,因为它来之不易。但对于个别人来说,可能意味着理想的沦丧。因为在他们的蓝图规划里,慷慨高歌从来是主流,基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只不过是涓涓细流。然而,当状元们步入社会,现实与想象的反差能碰得他们手足无措。“应当活在战争年代”,也成了刘宁们逃避现实的托词。仿佛唯有轰轰烈烈,才能大干一场、实现自我价值。但梦想始于足下,没有无数平凡岁月的积累,又怎有力量攀登理想高峰?梦想也基于生活,不热爱生活,又怎能真正找到自我?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机遇。我们不必幻想回到过去的某个光辉岁月,只需牢牢把握当下的机遇。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保持一份脚踏实地的态度勇往直前。若如此,即使最终未能实现目标,也未有辜负美好的青春。而这,也是理科状元流浪一事,给所有即将毕业的学生所提供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