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全国政协委员孟学农将矛头指向官员出书读博,“我非常不赞成官员出书。还是多留点纸张,给孩子们印点经典读物”,“有些人(官员)读什么博士?图虚名,招实祸。真想建议中组部把这些博士招来考一下。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我抨击不学无术、注水的博士。”(3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官员读博,是近几年一个热议的焦点话题。2009年,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直言“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2010年,全国政协委员杨春时提案建议清理官员读博,认为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利用职权、动用公共财政占用高教资源,为自己的前途谋利,“其恶劣程度比贪污受贿有过之而无不及”。2011年杨春时又提案建议“清理和禁止官员当博士生导师”。
毋庸讳言,官员读博,中间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要解决问题,仅仅抨击官员显然是不够的,不能治本,甚至治标也困难。不能因为是官员,就可以剥夺他们的合法权利。如果简单清理禁止官员读博,不仅对官员本身来说不公平、不合理,对社会来说,也不一定就是利大于弊。官员读博,弊端之所以显现,绝不是“一个巴掌拍响的”,所以,要治本,也必须几个方面同时发力。
从官员的角度,官员为何热衷读博,除了提升自己素质、发挥自己专业才干之外,有没有对于升迁方面的考虑?这个只有当事人心里明白,只可意味不可言传,毕竟《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有“一般应当具有”的学历要求,我们当然是希望没有。另一方面,部分官员也会利用读博的机会,建立起自己“同门”朋友圈,多个朋友多条路,没准在以后的工作中或者升迁时能用上。所以,要从根本上遏制官员出于功利读博,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真正落实到德、能、勤、绩、廉上去。
从高校、博导的角度,之所以愿意接受官员读博、当博导,除了极少数官员确实有值得培养的潜质之外,有没有想借用官员手中的权力来获利?比如,吸纳在职官员读博士可以收取高昂学费;通过做官员学生的工作,可以为学校的办学、科研、学生就业等拓展空间,甚至是大开方便之门;博导招了官员博士,除了可以获得科研课题上的“支持”之外,也多了权力资源,用不用是另一回事,但这里面至少有可以运作的空间。
官员的需求与高校的需求,之所以能够一拍而和,恰恰是中间的制度漏洞在帮忙。一方面,是政府权力的运行还不够规范,特别是在教育行政化的氛围里,官员的权力之手可以伸的很长,在以权谋私的同时,也可以以权为高校、博导谋利;另一方面,高校在博士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制度方面,基本上仍然以行政管理为主,还没有独立的学术管理体系,难保不会有不学无术、注水的官员博士。
官员为了求知求学,而去进修或者读博士,当然是好事。对那些不学无术、注水的官员博士,则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或者通过某种办法来约束和严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