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录政策出炉,15日国考报名开始。几个新动向引起了人们的解读——
“计划招录2.7万余人、同比扩招约5000人”,这是不是意味着退休高峰到来、机关单位面临着换血?“首次仅面向体制外招录”,“在职公务员不能报考”,这是不是对公务员离职潮的反拨,是不是意味着要扩大体制内外人才流动的几率?
更多的分析还要等报考数据和考录结果出来才能深入,但围绕国考的公共舆论,再次坐实了其社会晴雨表的功能。几年前,人们还习惯于以奥运观赛的心情紧盯着考录比例的新纪录,见证一个个“史上最难”“史上最惨烈”的国考季;现在,在精细化反腐和公务员离职潮的语境下,该不该选择公务员职业开始成为青年人的纠结、专家们的论题。大概没什么新闻能像国考这样,能这么细腻的展现出社会表情了。
去年国考季到来时,社会舆论有一种隐性的预期:公务员职业已经祛魅,国考报考热度也应该下降;养老双轨制已经打破、医疗保险制度正在向体制内扩展、连机关与学校的共建都取消了,国考也很难再有磁石般的吸引力了。但实际情况是,相对于往年,国考通过审核的人数虽有下降,却只能算是微调,其变动幅度远远赶不上公务员地位在社会视角中的滑落。今年,国考首日报名就有1.2万余人过审,仍高于历年来首日报名人数的平均值,也再次印证了公务员吸引力的稳定性。
也许可以说,公务员不再是青年人的积极选择、热衷职业,但很可能成为一种消极选择。以前,很多人选择公务员,不排除是奔着福利上的超国民待遇,甚至圈占社会资源的机会而去的。现在,吏治整顿和雷霆反腐已经极大降低了公务员的溢价效应,但如果大环境仍然是社会门槛众多、机会成本过高、创业障碍丛生,那么公务员职业就仍然是一条重要的个人救济渠道,一个保守但可靠的选择。
换句话说,国考的人数、国考的热度,不仅仅取决于公务员职业待遇这一个参数。就业者同样要掂量,民营企业、私人企业是否会有稳定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以及以其为基础的稳定的职业预期?在企业或社会组织工作,会不会遇到刚性体制框架的束缚和削擦?如果自主创业,会遇到明规则还是潜规则,会撞到南墙还是玻璃门?这些,都在职业选择中有权重,并让年轻人的就业意愿趋于保守。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50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这些年轻人面临着两个有代表性的选择,一个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道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内;一个是现在国家正极力鼓励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道路,走创业之路。高校和地方政府不妨把两个数字对比一下,并在几年中对两个群体的动态进行跟踪,看看哪些人什么原因离开体制、哪些人什么原因进入体制,由此再判断一下,简政放权到底是否真正落实了,市场活跃度是否真正增加了,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是否真正理顺了,激励创新的市场机制到底是真事儿还是口号。读出了这些答案,才算读懂了国考这支晴雨表。
郭立场:考公务员热映衬了社会现实之弊 2010-11-29 |
南方日报:降低公务员热还要思考其他职业之冷 2009-10-28 |
南方日报:降低公务员热还要思考其他职业之冷 2009-10-28 |
姜兆尹:“国考未降温”有利于公务员回归本位 2014-10-23 |
中国青年报:当用职业成就感吸引青年做公务员 2014-11-21 |
王钟的:当用职业成就感吸引青年报考公务员 2014-11-24 |
王 地:风满襟,去留随心 2015-05-28 |
新民晚报:由公务员幸福感第一说起 2010-04-02 |
朱 军:市长可去留,理想当坚守 2015-09-09 |
新民晚报:由公务员幸福感第一说起 2010-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