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刺工”能否驱散作风“雾霾”?

 

  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

  这是丹棱“挑刺工”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像李开鹏这样的,他们“秘密”选聘了“挑刺工”40人。

  “这是一份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名单,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5月19日 《华西都市报》)

 支持:将“挑刺”行动进行到底


要专挑梗在干群心中的刺

  “挑刺找茬”不是制造“刺头”,而是发现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找准干群心中的“刺”。此次,通过暗地里“挑刺找茬”,一反“少栽花、多栽刺”的“好人主义”,刺槐作棒槌,专打堵在干群咽喉的“梗”,专挑长在干群心中的“刺”,专门畅通干群和谐的氛围。


挑刺让权力告别永远长不大的撒娇

  而这个在老百姓看来很正常更很有必要的“挑刺”活动,在某些官员的眼中却成了“压力大”,这也就是一些官员“权力长不大”最鲜明例子。权力不仅“长不大”,更是极爱“撒娇”。监督部门安排了这么多人明察暗访,弄不好就会“阴沟里翻船”,这让一贯高高在上,习惯于对群众吆五喝六的某些官员“日子还怎么过”?



让“挑刺工”职业化值得探索

  政治上无丝毫待遇,经济上无任何补偿,有的只是义务,云里来风里去……试问有几人愿意将挑刺行动进行到底?作风问题无小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离不开创新,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办法跑在前头, “三难”等作风病才永无出头安宁之日。让“挑刺工”职业化值得探索。

 

不能让“挑刺”成为一场秀

  毋庸置疑,丹棱县这一举动旨在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让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以问题导向为原则,倒逼党员干部主动作为、积极作为,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挑刺暗访”固然是好,能否坚持多久,对于暗访的结果在全县通报了之后会不会不了了之,这些都尚无定论,要建立“挑刺暗访”的长效机制,让党员干部自觉、自愿的改进作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而不能仅仅依靠一场秀。[详细]

暗访治理不宜常态化

  热衷于暗访并非上上之策,总让人联想到封建政治,感到未跳出人治思维的羁绊。暗访正因为“暗”,才有过多的人为操作,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其公平性、公正性难以自证。治理“作风雾霾”,根本上要靠建立健全监督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现场监督平台,把监督置放在窗口前沿,使“心不在焉”的偷懒行为能够及时发现并得到制止。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让群众监督真正成为改进作风的高能推进器,才是治本之策。 [详细]

应当反思监督短板成因

  纵观我们平时的监督,通行的做法一方面是在社会上聘请行风评议监督员,还将他们的姓名和照片张挂公布。这些监督员多是形式上的监督员,评议会上也多是些和谐的好话,起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是对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请群众监督。但没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且有些群众举报还会落到被举报单位或被举报人手里,久而久之失去了社会公信力。此外,监督员还存在本系统本单位监督、下属监督上级现象,也造成监督软弱无效情形。[详细]

上期话题



 质疑:“挑刺工”的工作方式值得商榷

 
“挑刺工”有刘德华的演技吗?

  “挑刺工”只有通过乔装改扮,才能不被待测者识别出来,得到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待基层群众的真实作风。不久前,刘德华在大陆拍摄电影《失孤》,他扮演的农民工形象非常逼真以至于被当地公安人员驱赶。可让人担忧的是,丹棱县“挑刺工”有刘德华的演技吗?

“挑刺工”本身是病,不是药

  “挑刺工”手握暗访监督大权,那谁又来给“挑刺工”挑刺呢?丹棱县是一个只有16万人口的小县,各部门领导干部以及工作人员之间彼此熟悉,就算再轮换也都是熟面孔,如此下去,会不会你好我好大家好?“挑刺工”的40人名单只有两个人知道,权力算不算过于集中?会不会滋生腐败?“挑刺工”本身就是病,不是药。

“挑刺风暴”不可能随时随地刮

  虽然“挑刺工”之间都是“单线联系”,且实行暗访人员、暗访小组、暗访对象“三抽签”制度,一旦有人员身份暴露,立马更换,但频繁抽调人员,即使不会有“内鬼”,也很难避免一回生二回熟,很难杜绝各部门之间不会互通消息、城下结盟,制定“互不侵犯”协议,这样“挑刺工”暗访就会失去意义。

 普通群众才是最好的“挑刺工”

 
与其秘密挑刺,不如广开言路

  据悉,当地政府将在进一步完善“挑刺工”制度的基础上,将挑刺“风暴”持续刮下去。这样的制度善意和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更现实也更有效的层面来看,广开言路,让每个民众自由挑刺比秘密挑刺要有智慧得多。当然,这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要让“挑刺”真正成为一项公民权利。

聘专人“挑刺”不如重视公众反馈

  虽然权力对权力的监督能立竿见影,但权利的参与才能发挥根本作用。作风好不好,官员庸不庸,公众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的感受最为真切,诉求最为强烈,改善的愿望也相当迫切。与其聘人专人挑刺,不如尊重公众反馈,这是对权力监督的根本出路,也是治庸最有效的办法。

“挑刺工”的扮演者本该是广大群众

  在群众手机都能录音录像的当下,与其大费周章的“保密”、“扮演”、“调换”,不如直接面向社会,让所有群众熟知纠风办监督举报电话,把广大群众都变成政府工作的“挑刺工”。如此,不仅免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繁琐工作,也更容易形成长效机制,使干部作风得到彻底转变。

 

 

 

 

   
  结语
 

  驱散作风“雾霾”,需从权力制约制度上入手,让公务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成为常态警示,让广大人民群众个个都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眼中的“挑刺工”,阳光理政之下,作风雾霾自然烟消云散。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