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国家统计局1月20日上午在京发布数据称,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此前,国家统计局在2000年公布中国基尼系数为0.412之后,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过这一数据,直到去年,基尼系数重新公布。今年再次公布的数据则显示,基尼系数达到十年来最低值。
尽管是十多年后再次公布基尼系数,舆论反响也不算太强烈,甚至可以说没太当回事。原因在于,公布的数据与一般的预期较低,不少人对其可信度表示疑虑,不太认可其参考价值。作为研判国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一数据既重要,也敏感,惟其如此,人们总会对这类数据有更多的推敲,现在心理预期与实际统计有巨大的落差,难免产生怀疑。
某种意义上,基尼系数是一个“报忧”的数据,并不讨喜。在各种宏观经济指标中,恰恰是基尼系数、失业率等这类“报忧”的数据,一直以来都是面孔模糊,或者断断续续地公布,或者从未被真正统计过,这样做,对国家统计的公信力是一种折损。由于这些数据与民生息息相关,有明确的利益相关度,社会关心程度更高,人们更多是通过这些数据判断国家统计的公信力。
基尼系数十多年来一直未对外公布,按照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说法,是因为直到2013年以前,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住户调查体系,基尼系数难以统计。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通用、成熟、公认的统计指标,在我国竟存在基本的技术障碍。不知这个障碍难以逾越,还是没有动力逾越。这并非什么前沿理论,也不是什么创新的统计方法、指标体系,以国家统计的采样、统计能力,提供不了这种基础性的数据,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这就是说,最有能力的统计机构,却没能提供最受期待的数据。
就在这十多年间,社会研究机构不断拿出基尼系数,不管是否真实准确,至少表现出在填补这一空白,可见社会之关心。甚至有一种解读,正是这些江湖数据混乱而且高得离谱,倒逼国家统计给出了公布的时间表,即2013年。也有人说,官方公布基尼系数,是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供评价标准,有释放信号的意义。这些说法不管有何依据,至少在很多人看来,基尼系数公布与否,仿佛不取决于国家统计制度的安排,而有各种灵活、特殊的考虑,其实是变相反映了统计的公信力问题。
去年首度公布基尼系数时,马建堂也曾表示,高收入阶层的收入统计仍然存在问题。事实上,当前收入分配改革中,灰色收入的规范仍然是重头戏,收入统计的模糊性仍然是很大问题。目前的基尼系数,以收入来源规范、明确的家庭为主要采样对象,其实很难相信统计数据足够反映收入差距真实现状。马建堂回应社会质疑时则说,0.473“也很高了”,仿佛超过0.4就算满足社会的数据需求,这种说法态度模糊,其实回避了数据是否精确、真实、可信的核心疑问。
基尼系数得以公布,这是一个进步。有必要看到,这其实也是取得国家统计公信力的一个进步,毕竟,社会对基尼系数乃至国家统计的不信任,其实是一种历史欠账,需要尽快弥补。统计为国家决策、社会预期提供判断标准,基本要求是客观、真实与可信,失信的成本高昂,维持信任的努力则需要持续而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