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目前,春运只过了1/4,万万要不得一个“松”字,依然要力戒一个“懈”字
归心似箭,团圆热盼。小年后的这几天,春运进入高潮。
春运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还需各方凝神聚力。这其中,有几个关键词至关重要:
“统筹”——科学安排运力。
从全年看,春运是出行高峰时段。据预测,今年春运的运量将逾36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亿人次。与此同时,客流既大且密——最高峰时较平常高出四成。要满足这种运输需求,就应科学统筹各种运力,把铁路、民航、公路、水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潜力充分发挥。
但是,想完全靠增加运力来满足需求,还是难上加难,因此需要“诗外功夫”——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布局,从根本上为“人口长距离大规模流动”减压,并创造条件,让更多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里过上舒心年;这也需要些“拆解艺术”——让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等主要客流错峰出行,能错开的就错开,能早回的就早回。从最近的情况看,相关方面对此实招不少,实效渐显。
“便捷”——提升服务水平。
在提升服务水平方面,近来有关部门和企业已拿出一些新招数:“支付宝”进入互联网购票,车站自动售取票机售取学生票,5名及以上务工人员可自行组团购买团体票,推进长途客运接驳运输试点,航班正点执行新标准……旅客们已感受到更多便利。
然而,以更高标准看,眼下离真正的“便捷出行”或许还有距离。
从宏观上讲,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构建完成的大背景下,城市公交、道路客运、铁路、民航之间的衔接换乘,在个别地区和时段还显得不够顺畅。越到年根儿,“下了高铁、出了机场怎么办”就可能越发真切地横亘在一些旅客面前,成为亟待解决的接驳问题。
从趋势上看,受进城人员就近务工、城乡一体化战略稳步推进等因素影响,今年春运里的中短途需求将持续旺盛。这是个新命题。出行路途虽短,对便捷舒适的要求却不愿也不能打折扣。交通信息的发布、运输方式的衔接、换乘条件的改善、服务效能的提升,哪一环都不能少。
“安全”——消除风险隐患。
早到晚到,安全最要。安全这根弦,须经常绷,长年绷。
前几天,有位东北小伙的话让笔者心头一蹙:过年回家,下了火车之后,宁可选择慢些的大客车,也不坐省时的出租车。为啥?雪大路滑,出租车光想着多拉快跑,经常出事。
春运客流多,时间长,交通工具和工作人员常常超负荷运行,事故隐患多、风险大。“近5年春运期间全国发生事故9.6万起,死亡2.8万人”的统计数字,是不是也让您心里一紧?
确保春运安全,隐患排查要到位,检查监控也要到位,综合治理更要到位。凡事预则立。春运时值隆冬,异常天气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局部地区或将遭遇降雪、低温冰冻和雾霾。因此,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堵车不能堵心,滞留要能分流”,是目标也是卡尺。
马年春运,着实“马虎”不得。目前,春运只过了1/4,万万要不得一个“松”字,依然要力戒一个“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