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环保部日前通报,环境卫生监测显示,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都出现雾霾,波及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从记录上看,此次雾霾的覆盖范围与年初那场罕见雾霾的最大影响范围持平。
连续雾霾天气、城市污染指数严重超标,这样的环境状况近两年来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最初,人们对这种情况还感到颇为陌生,甚至恐惧。但当雾霾天气以更快的频率、更沉重的颜色进行又一轮“反扑”,人们渐渐产生了对污染的周期性复归的基本认知,于是,放弃天天都是蓝天白云的美好梦想,拾起恶劣天气早点转好、雾霾快点散去的微小心愿。是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状况吗?有人担心“习以为常”的心态会让雾霾治理的步伐更趋缓慢。公众的习以为常是无奈,政府如果也习以为常,就是不作为了。
客观而言,在应对雾霾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确实在不断作出调整、提出举措方案。无论是及时、准确公开相关空气污染指数,还是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既表明了对当下急迫问题的高度关切,也涉及一些具体性的行动措施。进一步来看,在有关治理实践的部分,往往是中央层面制定一个方向性的要求,谈到雾霾治理本身,作为现实应对主体的主动性和责任性则更为重要。然而,就目前情况来说,地方在污染治理上的措施、举动并不算太多。
尽管不少城市相继出台了自己的空气污染应急预案,有些甚至已经在此前出现过的重雾霾天气启动过,但相对于在突发性事件上的认知定位、给予的不同资源支持,这些雾霾应对措施明显有限,甚至看上去不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当然,这里面有环境治理要长期坚持,无法短期奏效,不能与突发事件应急灭火相提并论的因素,但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鲜少提及雾霾治理、污染治理举措过于抽象、操作性不强等方面看,认为地方作为不够、重视不够不是毫无依据。
另一方面,大气治理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它必须首先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有效机制,并保证所有步骤在较长时间内一步接一步地完成。换句话说,长远性的规划是治理基础。以此为标准,国内仅有少数几个城市建立了这样的长远规划,且其规划内容不能说细致详尽。
集中在地方雾霾治理上的问题未必有多特殊。一任领导在一地的有限治理时间,以及政绩考核要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政绩的短期利益化。它形成的追求眼前回报、不愿为地方长远负责的短视思维,在包括雾霾治理在内的很多问题上都有体现。实际上,造成当下污染严重、雾霾不散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恰是政绩的短期利益化。
回溯国内环境治理的历程,不难发现,我们出台环境政策、环境立法的起步其实不算晚,但长达十几年的环境治理结果却是,旧有环境不仅未得到改善,而且还越来越严重,从看不见的土壤污染,到看得见的水污染,进而空气污染,如是“演进”过程,是近在咫尺的、治理的前车之鉴。而要避免这些地方给污染治理制造阻碍的历史延续,需要每一个地方官员,都能抱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对未来、对子孙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