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让所有投资者公平获取信息,是股市的基本“游戏”规则。对内幕交易需要长期持高压态势,尤其是普通投资者都能看出疑点的现象,更应从监管上格外“关照”
一只股票在长期低迷后,突然某一天放量大涨,当天晚间上市公司马上发布重大利好消息。这样的事情如果偶然发生一次,也许还可以用巧合来解释。然而,近段时间以来,类似的“巧合”在A股市场一再上演,让很多投资者感到疑惑:那些能够快人一步、在重大消息公布前几个小时精准买入者,是如何做到先知先觉的?
细看一下,那些比股价“慢一步”的重大敏感消息各式各样,有的与非公开发行新股方案有关,如某传统行业上市公司3月下旬股价突然涨停,公司随后发布公告称,收到核准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0亿股新股的批复;有的与优厚分红送股预案有关,如某创业板公司在去年底公布高送转方案前即大涨,此后连续涨停;有的与公司重大业务合作有关,如某银行2月中旬公告与一家科技企业合作发展互联网平台综合金融服务,股价提前一天出现罕见涨停……
对于这些“巧合”,也许不能轻言其中必然有内幕交易。但广大公众投资者的质疑却挥之不去,其对证券市场“三公”根基和投资者信心的损害也显而易见。事实上,股价在重大消息公布前出现异动,A股市场上已存在多年,并非新鲜事。然而,由于这两年市场题材炒作盛行,类似现象也相应明显增多,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股市“先知”层出不穷,折射出目前在打击内幕交易问题上的尴尬。一方面,监管部门的打击力度确实在不断加大,以内幕交易的“重灾区”资产重组为例,去年以来,天舟文化、江苏宏宝、紫光股份、初灵信息等并购重组明星股,都因参与重组的有关方面涉嫌违法被稽查立案;另一方面,投资者却直观感受变化不大,认为被揪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是少部分“倒霉蛋”,各种可疑现象依然随处可见。
内幕交易难被有效遏制,有多方面原因。从内幕交易自身特点看,保密难度大,很多敏感信息涉及上市公司、大股东、主管部门及中介机构的很多人。尤其是在各种社交媒体被广泛使用的今天,内幕信息一旦泄密,往往又会呈现爆炸式传递,扩散范围广、速度快。从惩戒力度看,对不法分子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震慑效应。虽然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内幕交易大案,然而,相对于内幕交易巨大的利益诱惑,这些案例并没有起到“杀一儆百”之效,依然有很多心存侥幸、以身试法者。此外,与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相比,相关法律法规和执法监管体制的不适应,也影响了对内幕交易的有效打击。
让所有投资者公平获取信息,是股市的基本“游戏”规则。在股市中,内幕交易有其顽固性,想根除之,并不现实。正因为如此,需要对其长期持高压态势。尤其是普通投资者都能看出疑点的现象,更应从监管上格外“关照”:这其中究竟有没有内幕信息泄露?有没有人利用敏感信息非法获利?一定得较较真儿。只有在市场中形成“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氛围,那些股市“先知”才能逐渐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