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王玉宝:化解且爱且恨的消费悖论
//www.workercn.cn2015-10-16来源: 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方面公众消费热情高涨,国家渴望消费提振经济,另一方面社会消费领域宰客乱象不断,如此消费悖论亟须消弭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协组织消费维权约谈经营者办法(试行)》,将于1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全国消协系统第一个消费维权约谈的系统性指导文件。今后,消协组织发现商家的侵权苗头,就可以主动出击,为消费者出头,变“被动处理”为“前期保护”。

  对于即将到来的“双十一”网络购物节而言,这无异于一次对消费者的“壮行”。一年一度的消费饕餮盛宴即将开启,多少“马云背后的女人”又在摩拳擦掌,多少“剁手族”积蓄了一年的能量又要爆发。然而,每一次的购物狂欢之后,余下的并不总是愉快的回忆。联想到国庆期间青岛的“天价虾”按个卖,以及近日曝光的杭州美发店挤黑头按“颗”收费之类事件,这样的“消费壮胆”,就十分迫切了。

  今天的中国,何等渴求消费的提振?只要环顾一下经济大环境,便可略知一二。看外贸,世界经济走势不见明朗,中国进出口总值罕见下降。看投资,环境资源承载力有限,粗放式投资驱动难以为继。而恰恰这个时候,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硕果,正在民间吐露芬芳。多年的积淀,中国民间财富已经蔚为壮观,消费势头出现井喷。无论是海外游,还是国内游,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文化消费,都显示出可喜的力度。

  按道理,我们该倍加珍惜这种局面。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中国的消费环境,并不容乐观。消费过程当中的潜规则、霸王条款、消费陷阱,屡见不鲜。一些个体户,一些垄断性商家,总是不忌惮以宰客和欺诈,来浇灭顾客的消费热情。打着零团费招牌的旅行团,难免落入强行购物的陷阱;节假日的景区消费,难逃种种天价之殇;而热热闹闹的消费节,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的伎俩也层出不穷。

  这实际上是一种悖论,一种背离、冲突、矛盾。一方面,国货质量不断提升,有不少民族企业实际上已经站到了国际前沿,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国货的信任仍然留有“余地”;一方面,国民假期旅游的“冲动”爆棚,另一方面,这种“冲动”每每免不了受伤;一方面,消费者权益受损时急切投诉,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经常是冷漠踢球;一方面,国家对消费拉动经济寄予厚望,另一方面,每每假期购物大军又奔涌海外;一方面,总体消费势头趋旺,亮点纷呈,另一方面,权益维护总体不足,有待加强……

  这种悖论,是个奇怪的现象。既有国家重视,又有社会需要,背靠着强大内需,商家老老实实做生意,也确有甜头,可为什么我们仍置身于这样一个尴尬的消费环境?值得思考的,一方面是“中梗阻”现象,国家的重视、战略,并没有贯彻为一个个细化的决策、行动,没有化为各级监管部门的切实作为。意志与现实,留有大段空白,缺乏强有力的“腰身”,难以有效地规制现实。体现到现实中,就是缺乏一个维护消费环境的政策、举措、法律、执行的系统性力量,从监管商家到处理投诉都相当薄弱。这也是许多消费者在投诉中感到无奈、无力、委屈的原因。

  另一方面,国家的长远视角,与个体商家的短期逐利,没有形成有效衔接。一些景区的商家,一些旅游城市,还沉浸在做“一锤子买卖”的老思维中。岂不知,互联网时代,丑事传千里,这种宰客很快便给整个景区甚至一座城带来灾难,最终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前有三亚,今有青岛,这种前车之鉴还要延续多久?景区的管理,商家自身的责任,都有待提升。

  最近,有两件事引起了不小关注。一是马云在回应假货助长业绩的质疑时称,不相信靠不诚实能真正成功;二是吉利的B级车博瑞热卖。一方面,中国商人的诚信意识确实在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中国商品的自身实力也在争气。消弭从国家战略到社会现实、长远利益和短期逐利之间的消费悖论,打造更好的消费环境,何愁不能共享长远的经济盛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