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本报评论员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福建一家自助餐厅却偏要打破这一信条。据《现代金报》昨日报道,在这家特别的餐厅消费,没有定价,没有菜单,没有付款处,顾客全凭自己的意愿决定付费多少,甚至分文不给也没关系。股东之一的刘鹏飞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更多人推广互信、付出和自觉的理念。
初看这一经营模式,类似于在一些地方兴起的“无人菜摊”。如年初曾有媒体报道,在福州的鼓岭有一菜摊无人值守,仅旁边放置一块纸牌,上书“1元/把”,大家都自觉付钱拿菜。但细一比较,两者仍有不少差别。菜摊有明码标价,餐厅没有;菜摊虽无人收费,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免费,而餐厅则明确规定给不给钱都无所谓。从这两点看,餐厅的互信尺度无疑放得更大,对于餐厅老板来说,其经营的风险也就更大。
这简直成了一种介于慈善与商业之间的经营模式。说是慈善,它并非无偿付出;说是商业,又似乎脱离了商人逐利的天性。事实上,它跟当前一些不良商家热衷的宰客行为恰恰相反。如此“离奇”的餐厅能持续经营下去吗?不少网友表示怀疑,有论者甚至认为是乌托邦,过于超越现实,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怀疑者最大的担忧,就是害怕少数顾客故意揩油,甚至会混进无赖吃“霸王餐”,餐厅会入不敷出。类似的担忧,其实在无人售票公交车面世时就曾有过,在“无人菜摊”上街时也是哗声一片。可这两样立足于互信基础的新事物,不是照样发展得风生水起吗?或许有人说,那毕竟只是一两块钱的生意,比起自助餐厅动辄数十元的餐费来,违德者所获收益有限,自然少有人打歪主意。此说或许有点道理,但任何新事物的兴起,都是由浅入深、由少入多、由慢到快、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有些居民区设置“无人货摊”,单笔也有数十元的交易,并未亏本,自助餐厅为何就不可一试?
又有论者说,“餐费随意”很难测出消费者的道德水准,因为消费者很难知道每一道菜的成本,不知真正应该付多少钱,没有可操作性。此说看似有理,其实也经不起推敲。目前市场上的自助餐厅本身就是“打包消费”,并无必要标注每道菜的价格。顾客吃多吃少,都是按人头计费。这种“模糊计费”方式,早已赢得消费者认同,并无吃得少的顾客心理不平衡而要求老板细算。为何实行“餐费随意”的自助餐厅就一定要提供价格标准呢?其实这种“随意”,比起统一价格的自助餐厅来,更符合公平、透明的消费原则。因为每人吃进肚子多少,感觉质量如何,只有自己知道,按照“心知肚明”的原则自主付费,实际是将价格的核定权交给了顾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其实,在这个实践中,经受最大考验的是消费者,而非商家。商家敢于放手一试,说明其早有心理准备。而食客中如有贪小便宜者,则免不了问心有愧,可能遭受或大或小的精神煎熬,进而以实际行动来抚平心灵的波澜。报道称,一些起初去“蹭饭”的客人,后来主动要求为店里出一份力,做义工,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经受这种洗礼的人多了,我们便有理由相信,这家“诚信自助餐厅”不但不会亏本,还可能成为福州街头的一道风景,进而带动全国各地的经营者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