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国肿瘤治疗存在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肿瘤患者成为某些医院科室间抢夺的“肥肉”,从普通医院到三甲医院都可以收治肿瘤病人。一位肿瘤科医生说:“谁都知道肿瘤的治疗‘无边’,动辄数万、几十万元,不是实在治不了,哪个医院、哪个科室愿把到手的‘肥肉’送走?”专家呼吁,当前亟须完善各类肿瘤治疗规范并推广应用,提高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12月17日新华社)
白色的病床,不变的窗外风景,生命,在化疗过程中对抗死神……与其说肿瘤是一种疾病,还不如说是黑色炸弹,这种疾病具有强大的社会心理蔓延属性。疾病本身已让患者痛苦不堪,而该病本身所附带的焦虑、彷徨与无助,往往波及一批人。病床上的绝望、亲人的担忧、黑洞般的治疗投入,一个肿瘤病人基本消灭一个中产家庭,已属不争之实。
生命高于一切。这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个貌似普世的人文理念,其实早已为古人言及。慎终追远,重生敬祭,是最简约的人本主义。在医学领域对生命的尊重更为明显。从扁鹊、华佗到孙思邈,医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科技,它是一门囊括人类各种价值观的综合体,其价值轴心是仁术。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做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耳。另言: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
但是我们的医疗产业化,把医院催生为“吃肥肉的地方”,这是让人笑不出来的最黑幽默。意象中我们仿佛看见一群秃鹫或狼群分食猎物,这是对某种现实并不夸张的比喻,现实距离人们并不遥远,只是因为隐蔽而难以为人所知。
我始终认为,司法、医院和学校是一个社会最后的道德底线。如果这三个领域出现道德失守,这个社会即有膏肓之忧。现在的医疗有各种科技可能,唯独缺少一些人文关怀的温度。我们可以接受技术进步背后的高傲和冰冷,我们可以允许过分技术化衍生的仁慈缺失,但是我们无法接受医学伦理蒙上一层丑陋的商业镀膜。日前,广东某医院悬挂条幅:祝贺住院病人突破4万人次。医疗与商业的界限已然混淆不清。
民间有敬畏鬼神的人文传统,有了精神约束,才会有对生死的偏重与谨守。可惜某些医生和医院只问今生之收益,不管来世因果之有无。我有一位智慧且练达的朋友,商海沉浮多年,他的商业伦理中有个“三不原则”:不做与信仰有关的生意;不做教育行业;不做医疗医药行业。他坚信凡事皆有因果,有些钱是不能赚的。在他的影响下,很多人把该原则奉为圭臬。这样的群体让我相信道义仁心世间法,钱虽能通神,但有些精神领地,却颇有人在坚守。
我的家人、朋友中都有医生。我很清楚,绝大多数医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对病人的慰藉与悲悯都已经融合为职业习惯。但也不排除个别医德阙值不高的人,不得不屈服于某种制度,比如创收规定,比如过度医疗。这不是医生个体能解决的制度窘境,而是医疗体制及这个行业的定位原点出现了问题。
病人的概念具有最模糊的指向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肥肉被摆上医院的砧板。不改变这种现状,每个人都逃离不了成为肥肉的可能性。这是一场迫在眉睫的权利斗争。改变医疗道德与利益的异化,急需从顶层开始正本清源地制度设计,把医院从创造利润的痴迷中解脱出来,给每个医生提供足够的人性关怀生长空间,让医院重新生长出悲天悯人的凄凄芳草。另外,公众也需要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哪怕精深如肿瘤医疗的基础常识,这也是避免被肥肉化的一种被动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