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记者随机走访了成都多家单位,发现这些单位在春节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员工辞职现象,特别是一批新入职的员工,90后的裸辞者居多。(2月9日中国新闻网)
所谓“裸辞”,指的是还没找好下家就辞职,不考虑后路。“裸辞”的风行彻底颠覆了国人骑马找马的传统思维,年轻一代更多了一份说走就走的洒脱。
大批劳动者敢于裸辞,一方面说明社会财富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工薪阶层不必“等米下锅”,有资本给自己预留重新就业的空档期;同时,也折射出职场理念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只注重工资多少、职位高低,而是开始重视自己内心的快乐和追求,对工作幸福感有了更高的向往和期待。裸辞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劳资双方的博弈地位,促使企业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尽可能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然而,并非所有的裸辞都是理性多赢,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现实中,很多毕业生工作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干所学专业,不得不离开。去年,一位青岛大学文学硕士最终转行到某技师学院学起了焊工技术。从头再来的勇气固然可嘉,但如此一段弯路,对于教育资源和个人青春都是一种巨大浪费。业内专家指出,“裸辞”的背后是年轻人职业规划的缺失与对自身价值的迷茫。如果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够加强对专业选择、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能在今后的择业中多一份理性执着、少一份随波逐流,从而避免无谓的跳槽和折返跑。
此外,对社会缺乏足够了解,缺乏正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催生裸辞的重要因素。有调查显示,在8000多名受访者中,一年之内未动过跳槽念头的受访者不足1成,近6成人已完成跳槽或正有所行动。难道9成多员工都入错了行,遇上了黑心老板?这显然不合乎常理。很多年轻人一旦走上社会,发现现实标准和学校里有巨大差距,于是发生动摇。因此,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更要给广大年轻人补上“社会课”,使其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知,提高抗压能力,防止踏入社会后难以适应,用裸辞逃避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