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庹新岗:不妨淡看桃花源之争
//www.workercn.cn2015-09-18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在微信、微博上,桃花源归属地之争又起。这次,共有重庆、江苏、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多个省市参与。各地都认为,自己那里才是《桃花源记》的真正原型。

  依笔者看,引发桃花源之争的“罪魁祸首”似乎应该是作者陶渊明本人。好好的一篇游记,不按套路出牌。如果像后世文人写景时必在首段写明在某郡某县,甚至具体到县郊东南七八里,就没有那么多纷争了。可如今既然争论已起,那我们不妨就桃花源之争做一番剖析。

  先从历史考据角度来看,《桃花源记》第一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就可以将一些地方的“桃花源”排除在外。古人行动能力有限,一个武陵渔夫能跑到大海边、中原地带去捕鱼吗?若能,那也确实够离奇了。其次,从历代地理志记载来看,在东晋,武陵就是武陵郡,它的郡治在湖南常德。所以,常德的桃花源与历史记载吻合,证据更充分。至于一些地方景色与《桃花源记》描述的相似,那种巧合并不奇怪,顶多只能算是二手资料,不能完全采信。因为,在其他史料散佚、实物未被发掘的语境下,接近事件发生当时的地理志更具权威性。再说,时间都过去一千多年了,一个地方的原始面貌可能早就大改。景色相似或许只是先入为主的臆断,先有结论再找论据。这从大量景区里雷同的“望夫崖”景点可见一斑。

  当然,上述论断并非最终结论。一来,随着后续考据深入,不排除有更直接的史料能推翻之前的观点;二来,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也不是单纯为了写景,而更多是借景明志。就像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年之叹,可他却没有去过岳阳楼。《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也未必就是一个确切的地方,它可能只是作者寄托感情之所,一个与世无争的乌托邦。

  可以想见,太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桃花源之争还会延续,这样的争论并非坏事。桃花源作为一种美好意象,跟它攀亲戚总比争西门庆、秦桧故居高明得多。而且竞争之下,各景区也会对他们的软硬件进行升级,让桃花源更加名符其实。当然这里有个前提——争论不能沦为争吵谩骂,或者恶性抢注商标、恶意竞争。否则,只会在一番口水仗后,两败俱伤。尤其对于桃花源而言,喧嚣太甚,与“世外桃源”的定位并不搭边。因此,在各家各有理的时候,不妨将争论缓一缓,或许更好。比如,重庆的桃花源与常德的桃花源相距只有200公里,在旅游业日益区域化和组团化的语境下,二者能否合作,共同开发“桃花源”这一品牌呢?

  所以,我们应将视野放宽,淡然看待桃花源之争。史料考据也好,民间传说也罢,都只供佐餐之用。对品鉴美景的游人来讲,旅游不是老夫子考古,玩得舒心才是最紧要的。不然,景区面目可憎,“血统”再怎么纯正也很难让人产生游兴。话说回来,村落依山傍水、桃花落英缤纷、田园阡陌纵横、屋舍鸡犬相闻……这些都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经典要素,而在中国大地,这样的村落随处可见,它们其实也是一种“桃花源”,可供大家歇歇脚、赏赏景,安放美丽的乡愁。对于它们,也应该予以保护。如此,大家寄托乡愁的选择之地才会多起来,桃花源之争才会在不断发现最美乡村的过程中,回归平和、理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