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综合各地方案来看,建立居住证制度成为各地“标配”,部分城市降低了落户门槛,特大城市则普遍提出“建立积分落户制度”。(9月23日中新社)
这不是什么新闻,只是一个阶段性节点各地政策集纳展示。从数字上看,各地都有量化考核目标,比如2020年某省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占比达到多少。
经常“被增长”“被统计”的都清楚,统计学意义上,只做到账面达标是不难的。进而言之,若要大赶快上,只是追求所谓纯字面意义的“城镇化率”,把所有居民户口簿全改成城镇人口,仅需一个派出所户籍科就能搞定,人均几块工本费而已。
但户改要是这么容易,早就解决了。户改之难,难在户籍现今早已超出“户口登记”本身,户籍背后牵涉太多各方利益纠葛。总体而言,几十年下来,城市普遍是城乡二元户籍的受益者。所以常见到户改在各地推进层面遭到各地“市长”的消极抵制就不难理解。
户籍二字关乎社保、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保障等各项地方财政支出,户改要彻底,要普遍赋权平权,真正消弭城乡、户籍和非户籍者的权利差异,背后是真金白银的地方财政买单。谁疼谁知道!所以,如果中央层面只是一个大而化之泛泛的户改意见,而无全国统一的实质性财政兜底保障,指望地方全凭自觉,积极推进,显然天真了些。
我们看到,不管各地定了多高的“乡转城”的城镇化率,也不管有多少居住证等政策过渡,但是涉及到“随迁子女的教育、住房、养老、医疗”等城镇户籍“最值钱”的核心权利时,各地空前默契,均措辞含糊,普遍定调为“逐步享有、稳步推进”,且多有职业、居住、缴费年限等各种限制条件,逐步的“步”怎么放开,如何界定,具体多少,“逐步开闸、阶梯放水”,到底放到啥时候,没人愿意给出确数。
解释权归地方所有。这种不解渴的婉约式改革,显得力不从心,也没有动力和勇气。这才是户改多年,却难有质的改观的现实语境。可是,此前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日新月异,有多少是建立在对非本地户籍劳动者、特别民工等进城务工群体的权利、收益的过度获取上的?城市如此获益数十年,财政收入基数现已今非昔比,到反哺回馈之时了。
在公共政策层面必须体现上述考量,让城乡平权加快,让公民权利得到舒张延伸,户籍中对现实产生严重桎梏的历史积弊,终会在全民权利的普遍实现中走向历史的终点。当然,除了地方施政的道义自觉,经济兜底保障等制度设计上,需要来自国家层面的通盘应对考虑。这是户改走得久远的根本。
经济参考报:从转变方式看中国发展四大着力点 2010-03-22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美关系又迈一步 2009-11-18 |
人民日报:共同推进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 2009-11-18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为APEC注入新的活力 2009-11-14 |
中华工商时报:互信合作面向未来 2009-11-18 |
李晓亮:“何不食肉糜”? 2010-10-26 |
李晓亮:“独孤求拆”面前“公共利益”哪去了 2010-07-02 |
新华每日电讯:学根叔“改文风”已不易,匡... 2010-07-07 |
“失独老人政府养” 2013-02-18 |
户籍改革的实质是均享公共福利 2015-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