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朱永华:好一句“救人是应该做的”
//www.workercn.cn2015-10-08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4岁那年,刘国强跟随父亲在洞庭湖跑船,一不小心掉进湖里,多亏一位老奶奶及时发现,刘国强捡回一条命。30年后,刘国强在岳母家附近池塘钓鱼时,一位七旬醉酒老人掉进池塘,刘国强立刻跳下将人救起。如同正能量在传递。尽管这个国庆假期刘国强必须在家养伤,但他不后悔,他强调“救人是应该做的”(10月5日《潇湘晨报》)。

  好一句“就人是应该做的”,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空洞的自我拔高,平平淡淡朴实醇厚的一句话,却把我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价值观全部涵盖,无论谁听到这句话,内心都会陡然生出敬意和温暖。据报道说,30年前,刘国强4岁时不慎掉进湖里,是一位老奶奶及时将他救起,30年后,原本已经规划好的假期出游,因为救落水老人受伤,不得不躺在医院接受治疗。但他并不因此感到后悔,也没有接受老人子女的感谢,只是强调“救人是应该做的”。

  看似一句在平淡不过的话,却体现出一个人最优秀的道德品格,在就是在没有任何外部强加、没有任何个人利益计较,在看到别人需要帮助乃至生命受到威胁时,完全发至内心而付出的援助行动,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有的文明。看到老人摔倒及时伸手扶起,发现有人遇困心生怜悯马上给予帮助,遇到他人生命受到威胁立即奋不顾身予以搭救等等,这些也只有人类文明所拥有的闪光品格,在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扬,才使得我们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命运整体,并不断推向新的文明。

  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们除了受到现代法规制度的制约和保护之外,更多时候的行为规范,则是遵循千百年所形成的传统道德价值观,虽然传统道德不具有任何强制性,但在这杆看不见的标尺面前,却最能反映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尽管受到经济利益社会的冲击和影响,某些优秀的传统道德一点点被利益所侵蚀和挤占,不少人在履行道德义务面前过多用利益来衡量得失,然优秀民族道德的烙印并没有在人们心底深处被泯灭,他不仅仍是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被国家和社会所倡导,在有人需要帮助甚至生命遭遇危险时,也总会有人不计任何个人得失出手相助,甚至为拯救他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在传统道德观念面前,既有形成社会共识且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同时又不受现代法律制度的制约,无论是否遵守也均不受到现代法律制度的制裁和处罚,履行道德义务完全是出于无私的付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总是把履行道德义务视为“应该做的事”,也正应为如此,优秀的传统道德才显得弥足而珍贵,在看到恕不相识的老人不慎落水之后,正在水边垂钓的刘国强没有任何犹豫,奋不顾身的将老人安全救上岸,为此,他不仅腿上被割破一道10几公分长的口子,原本和家人一道外出国庆游的计划也就此泡汤。

  难得的国庆长假,刘国强“应该”陪家人外出休闲,因为救老人受伤又无奈取消旅游计划,他不仅“应该”接受老人子女的物质感谢,甚至还“应该”要求老人家属赔偿损失。但这所有带有利益思维的“应该”,均被刘国强视为“不应该”,因为在他心目中的道德标准“救人是应该做的”,这种没有夹杂任何私利的付出,也正是我们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看似朴实无华的一句话,却让任何华丽的高谈阔论都与之黯然失色。国庆期间涌现出这样的道德正能量,即便堵在囧途也让人为之心暖。

  好一句“救人是应该做的”,道德领域只有“应该”和“不应该”,如何选择也没有法律制约,完全取决个人意愿,有些人在做出这项选择时犹豫不决,也并非不懂得道德是非,而是为现实利益而纠结,如果说刘国强的选择时基于儿时被救的感恩,倒不如说是其对传统道德正能量的“接力”,在市场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下,社会更需要这样的道德“接力”和乐于践行优秀道德的“应该”。只要把救人视为“应该做的”,在某些“扶不扶”面前还有什么可值得犹豫的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