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河南郑州市地铁1号线延长线陷入站名冠名争议。这条线路最西端的一站,郑州地名办给出了两个方案,其中方案一为“丁楼站”,方案二,即备选方案,为“工业大学站”。河南工业大学校方及广大师生认为,数万师生是乘坐地铁的“主力军”,应以高校名称作为交通站点,为此还有学生组织“坐地铁,我想去工大,不想去丁楼!”的签名征集活动。但丁楼村方面也有话说,这个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尽管村子土地因为高校建设已被占用,但希望地铁站以“丁楼”为站名。部分文化专家对村民意见给予支持。(10月11日澎湃新闻网)
郑州地铁1号线延长线最西一站主要服务对象是河南工业大学的师生,如果以该校名称命名,的确可以便利师生出行,对于该校在河南省内外扩大知名度也有意义。而丁楼村为大学建设提供了土地,村子延续历史较为久远,命名为丁楼站,体现了对历史、乡村(以及附着于上的乡愁)的敬意。
争论双方都拿出了自己认为能够站得住脚的理由。也因此出现了第三种声音,即命名“丁楼(工业大学)”或者“工业大学(丁楼)”——但这样的调和意见,不仅争议双方很难认同,而且因为站名字数过长,再加上郑州另一条地铁线路会设立“工业大学站”,更可能造成混淆,故而基本不具备可行性。
河南工大校方及部分师生坚称站名应以校名定名,以便利出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很多地方近年来在新建、扩建城区的相关地名、公交地铁站名命名中,采用了类似的命名方式,“XX(企业名)路”、“XX(企业名)站”屡见不鲜。甚至有城市出现若干条相同的“XX(企业名)路”,仅仅是因为这些道路周边有同一家开发商开发的商业地产或居民小区。而高校周边的公交地铁车站,也经常会用高校名称、“XX大学南大门”、“XX学院东校区”冠名,丢掉了原先本地居民熟知的地名、村名、地标建筑名称。
以上惯用做法,据说可以提高地名、站名的辨识度,便利出行。但事实上,“XX大学站”、“XX大学南大门”、“XX学院东校区”这样的站名和路名,不仅与所在地毫无渊源关联,而且因为我国高校校名的雷同度本身就很高,校门及校区又多以“东西南北”方位命名,反而更可能降低辨识度。相反,“丁楼站”这样的站名,就不容易让人记错或混淆。
至于说一个村的名称,是不是一定要比大学名头来得“土”,在公交地铁站名甄选中是不是非得倾向后者,不妨看看北大、清华与中关村,以及人民大学与海淀黄庄的例子。在广州,区域名称、路名、站名沿用过去的行政村(改革开放后已陆续城市化)命名的做法,更是不胜枚举,广州火车东站旁边甚至还留用了一个叫做“瘦狗岭”的地名。
在这场争论中,郑州市有关部门倾向于采用“丁楼站”站名,站在了村民一边。这个举动值得赞赏。过去作为农业生产组织基层单位的丁楼村已经消失,但300多年的村子历史不应也如此轻易的湮没在城市化浪潮之中。
保留丁楼站的站名,铭记丁楼村的存在,实际上可以起到提高河南工大相比其他省份工业大学辨识度、历史感的作用,工大学子多年后如果把校园记忆拍出一部《丁楼岁月》,文艺范儿的味道肯定要强于《工大岁月》吧?
文/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