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国际一线奢侈品大牌,声称“境外代购正品”,附有境外商场售货单,本应数万元的同款商品仅卖三五千元。遇到这样“物美价廉”的“奢侈品”,你会动心吗?被称为市场经济“毒瘤”的假货,严重挑战社会诚信底线。日前,新华社记者兵分8路,调查发现,尽管有关方面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假冒产品在一些地区依然猖獗,甚至自成体系,发展成产、供、销“一条龙”链条。(10月11日 新华社)
假名牌“产供销一条龙”,假到真假难辨,欺骗消费者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不得不说,新华社记者的假货调查令人触目惊心。而令人费解的是,制假售假的“魔”都已到了自成体系的程度,作为监管的“道”为何总是如此疲软无力?出重拳打击假名牌,铲除市场“毒瘤”,监管亟待升级。
网购平台假名牌猖獗,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市场有需求,部分消费者迷恋名牌是不争的事实;其次,假货成本低利润高,不法商家不惜铤而走险;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监管滞后、乏力,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外,电商平台不作为、品牌商放羊式代理制等,也给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正因此,在“假货产业”链条中,实体店铺老板和电商店主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形成“假货利益共同体”,就不奇怪了。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物流服务的发展日新月异,动动鼠标,轻松搞定,电商的这种便捷性、隐蔽性让传统监管模式大打折扣,屡屡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境。
毫无疑问,打击假名牌要形成合力,产供销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但现实中,工商、质监、公安、网管等各职能部门要么九龙治水、各自为政,要么集中性曝光、选择性打假,难以撼动“假货利益共同体”。造假已不是当初的造假,而监管还是当初的监管,假名牌自成体系、猖獗泛滥又有什么奇怪的?
假名牌产供销“一条龙”,呼唤监管“一条龙”,实行全流程无缝打击,让触犯法律者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如果监管部门依旧摆出一副“民不举官不究”的姿态,甚至对肆无忌惮的制假售假习以为常,无疑是失职行为,理应严肃追责。打假执法不仅要加大力度,更要常态化、制度化,并形成密不透风的监管网络,让假货无容身之地。
我们期待,在打击制假售假方面,监管部门别总被媒体牵着鼻子走,记者都能走上街头店铺,监管者为何不走出办公室去店铺、工厂、企业看看瞧瞧?数万元的奢侈品买出“白菜价”难道不该查一查吗?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行动。现在,媒体给出了线索,监管者看着办吧。(陈广江)
北京日报:炒作中国游客的腰包没啥好处 2010-02-26 |
北京日报:炒作中国游客的腰包没啥好处 2010-02-26 |
刘 勇:iPad令很多人纠结 2010-11-17 |
练洪洋:谁来破解“达芬奇密码” 2011-07-15 |
图说:长跑日,名牌“汇”? 2011-11-03 |
陈庆璞:“天价罚单”重审 司法舆论“双赢” 2011-12-29 |
顾网闻之 2011-12-30 |
中工时评:还有多少10元成本卖3000元... 2013-12-18 |
中国青年报:阿里巴巴打假不能只晒成绩单 2014-12-29 |
张 涨:朋友圈为何沦为“假货重灾区”? 2015-03-03 |